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可变之“观”与可授之“法”——《如画观法——传统中国山水画视野构造之于建筑设计》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02-24 08:32

  本文关键词: 建筑教育 建筑设计 王欣 当代中国建筑 师徒制 建筑学教育 学院建筑 绘画观念 研究中心 张南垣  出处:《建筑学报》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讨会由两场讲座引出,一是董豫实赣的"山居式样",一是王欣"如画观法",两位学者与大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随后,嘉宾们就以下论题发表了个人观点:一、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建筑设计的关系,尤其是"观法"所揭示出的独特视角;二、师徒制与当代建筑教育。王欣在北京大学研究中心曾师从张永和、董豫赣老,他对传统的关注与这一求学过程有极大系,而"观法"的念也正是从王澍那里承接而来。这次展览示了一种观念在师徒授受的过程中流变演化,这对当前日益方法论化的建筑教育模式提出质疑。近些年,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和国美术学院建筑分别在原有的建筑教育基础上进行反思,展开了持续的探索,提出很多富有时代意义的问题。这两个议选取,即由处独特的研究取向和教育观念所引发,也与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和教育的现息息相关。
[Abstract]:The seminar was led by two lectures. One was the "style of mountain residence" by Dong Yu-shi and the other was Wang Xin's "the method of viewing paintings." the two scholars shared their respective research results. Then, the guests made personal view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fir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especially the unique angle of view revealed in the "View method"; second, the teacher-apprenticeship system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His concern for tradition has a great bearing on this process of study, and the idea of "observing the method" came from Wang Shu. This exhibition shows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accepting by teachers and disciples. In recent years, the Architecture Research Center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Fine Arts have respectively reflected on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and launched a continuous exploration. The selection of these two issue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unique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educational concep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分类号】:TU201;TU-8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建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国建筑教育问题谈[J];时代建筑;2001年S1期

2 盖瑞·哈克,李华东;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主义——建筑教育中的全球化思考[J];建筑学报;2004年02期

3 缪朴;什么是同济精神?——论重新引进现代主义建筑教育[J];时代建筑;2004年06期

4 高岩;英国建筑教育体制下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J];世界建筑;2005年09期

5 荆其敏;;浅谈美国的建筑教育[J];新建筑;1987年04期

6 何坤灵;;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反思[J];华中建筑;1990年02期

7 高亦兰;我国建筑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J];建筑学报;1992年09期

8 罗斯·米勒;常钟隽;;保罗·鲁道夫谈建筑[J];新建筑;1992年01期

9 李灿辉,薄贵培;建筑教育的效益意识[J];建筑学报;1993年03期

10 鲍继峰,姚宏韬;注册建筑师制度对建筑教育的影响[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汉民;;全民的建筑教育是贯彻落实建筑方针的关键之举[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2 沈莉;;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3 芦伟;;浅谈建筑学专业的计算机应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4 王雅慧;;建筑图学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春娥;刘刚;;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现状与分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6 朱向军;陈芳;;建筑教育应十分重视建筑师的职业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开办建筑设计专业的一点思考[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曹文达;;建筑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及展望[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4年优秀论文参评论文集[C];2004年

8 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先驱——纪念梁思成先生诞生一百周年[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9 李浈;;扣时代脉搏 展历史风采——“中国营造法”课程教学在同济大学[A];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余流涛;党咏强;;21世纪建筑文化和教育的思考[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王维敏;中国须对建筑教育进行改革[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维敏;合作创新 建筑教育实现国际化[N];中华建筑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芳芳;社会需求与社会责任为重[N];建筑时报;2010年

4 李东禧邋唐旭;走向综合性建筑教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王涛;美术院校建筑学的拓疆之路[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刘颖;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探索之路[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李佳;"海归"设计师带回了什么?[N];中华建筑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维敏;微基金点亮未来建筑人才的国际合作之路[N];中华建筑报;2010年

9 见习记者 金城;打造大类平台 创新教学理念[N];建筑时报;2010年

10 史轩;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建筑系[N];新清华;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锋;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D];同济大学;2006年

2 傅yN;脉络 立场 视野与实验[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3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4 张晟;京津冀地区土木工学背景下的近代建筑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Mozahim Mohammed Mustafa(莫扎西姆);建筑设计课教学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张向炜;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论题[D];天津大学;2008年

8 李伟;建筑创作中超越物质性层面的非物质观[D];天津大学;2007年

9 沈康;从观念到实践—西方近现代建筑的视觉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铭;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2 陈俊;基于自评报告(04-08年度)的理工院校建筑教育资源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范R,

本文编号:1529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1529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e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