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世博建筑与国家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2018-11-05 09:48
【摘要】:今日之世界,国别意识依然非常强烈,而因为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频繁,正处在经济蓬勃向上发展时期的中国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的内在与外在需要。 基于上述的这种背景,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国家形象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而以往的国家形象建构就暴露出一些诸如国家形象的时代性,表现性,传播性方面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重大的战略课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2010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就是一次重要的建构、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机遇。 本研究借由此次世博会的契机,选取世博会建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首先回顾世博会建筑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出世博会建筑的特点。充分了解这一特殊博览类建筑的设计属性。然后通过横、纵向比较一些典型世博会国家馆建筑,研究整理出世博会建筑及建筑体现国家形象的发展脉络、设计策略。进而在分析完中国馆的历史轨迹后,总结完此次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得失后,以前文的相关研究结论为未来的中国馆及国家形象建构提出一些基本设计方法、整合策略。由此希望为今后我国世博会国家馆建构国家形象上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Abstract]:In today's world, the sense of country is still very strong, an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ountries are more frequent than at any time in history. This trend is more obvious in China, which is in the period of vigorous and up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als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world.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we are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ima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mage in the past has exposed something such as the epoch and expressiveness of the national image. The problem of lack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important strategic problem, China has taken a series of actions. The bid for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is an important construction, the opportunity to display and spread the national image. Based on the opportunity of the World Expo, this study se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Fully understand the design properties of this particular Expo architecture. Then throug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of some typical World Expo National Pavilion buildings, research and arrangement of the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e reflect the national im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xt, design strategy. After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China Pavilion and summarizing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China Pavilion of the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the previous papers put forward some basic design methods and integrated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 Pavilion and the national image. 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of the national pavilion of the World Expo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713.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洋帆;李鹏飞;;世博:国家形象新窗口 公共外交新机遇[J];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2 卢晓;;上海世博与中国的软实力建设[J];南方论刊;2010年05期

3 陈开和;;世博会的价值变迁与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10年07期

4 佚名;;百年世博会[J];文史博览;2010年04期

5 李安方;;蒙特利尔:荣耀背后的尴尬[J];社会观察;2008年03期

6 娄静;世博会呼唤会展人才[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7 ;借世博动力 建精彩吉林[J];吉林勘察设计;2010年Z1期

8 彭斌;昆明世博会好风光[J];华人时刊;1999年08期

9 林峰,宋建民,赵斌,胡吉欢,许晋;世博会——上海房地产业的助推器[J];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05期

10 谢冬敏;迎接世博会 做可爱的公务员[J];上海农村经济;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力;;茶与世博[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2 何文杰;;世博会与上海城市绿化[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C];2004年

3 顾晓鸣;;在世博会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理念[A];中国城市经济教育培训中心揭牌仪式暨世博会与长三角城市联动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参访活动简介[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5 杨洋;黄晨;王丽慧;吴照;叶大法;吴玲红;梁韬;;世博轴喷雾降温前期调研及试验结果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进;;历届世博会里的公共艺术[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张桂生;;“世博会”给上海餐饮业带来的新发展[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8 朱希祥;;利用世博会机遇发展上海餐饮业[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许永顺;;2010年上海世博会数字媒体展览展示技术对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影响和推动[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10 王伟伟;;沈阳后世博会区域资源整合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旭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兼职教授;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现代性做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世博会、国家形象与城市品牌建设[N];解放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士安;钟表王国的世博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记者 赵琳琳;透过中国馆看国家形象[N];广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庆超;世博会背后的中国国家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丁大伟;创造快乐的聚会[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罗俊;西班牙提前揭秘展馆风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李杰 浙江大学STS研究中心;中国眼中的世博与世界眼中的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邢云飞;对“世博人”的三种解读[N];华夏时报;2008年

10 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 吴志强;看世博,看可持续的精彩[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斌;何以代表“中国”[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陈世阳;国家形象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县祥;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思齐;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D];浙江大学;2011年

6 邱一川;世界博览会主办国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协同关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世博建筑与国家形象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王琴;世博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3 付玲玲;《人民日报》镜像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波;博览会展馆建筑外部形态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5 刘琨;中国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的问题与策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彦;试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孙淦;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世博会中国馆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董坤;公共危机中新闻媒体的国家形象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何亚伦;台湾地区媒体对中国大陆国家形象之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程亚娜;传媒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提升国家形象的对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1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311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6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