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变革的文化合法性与实践策略
发布时间:2017-08-25 04:37
本文关键词:美术变革的文化合法性与实践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合法性 策略 西画 中国美术 场域 符号资本 民族国家 科学 民主 自由
【摘要】: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激剧变动的时代,处于这一时段的中国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美术家引入发展西画、变革传统绘画、探索中西融合等美术实践深深影响了今天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格局。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与承上启下的变革过程进行探索和研究,成为富有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本文便是采用新思路和新角度对此段中国美术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本文对有关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梳理和细致考察后,指出了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多元的现代性”与“回归中国”三种思考架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者缺少对美术家在具体语境中艺术实践复杂性与生动性的揭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法国文化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提出了以探析美术家在特定语境下实践活动为路向的新研究思路,以及在这一思路下的研究角度——文化合法性和实践策略。这一新思路和新角度,,期望给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研究带来新的方法论启示;超越艺术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二元对立,把美术与生产它的特定场域联系起来,既拒绝纯粹的内在解读,也反对将艺术直接化约为各种外在因素导致的结果;去艺术家与艺术品生产的直觉、自由之魅;为当代美术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选择了西画这一考察样本,详细探析了西画家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化场域中,围绕文化合法性争夺所运用的各种实践策略,展示了西画家在特定语境下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力图实现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西画发展的新鲜解读。 全文共分为十个部分。 导论部分首先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指出了现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20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的新思路。 第一至第四章合为上编,主要探讨了西画家争夺和建构西画文化合法性的话语策略。 第一章主要通过对“西画东渐”的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化场域进行梳理和考察,归纳出四个极具符号权力的关键词:“民族国家”、“科学”、“民主”与“自由”。然后对这四个关键词何以能成为具有赋予场内事物合法性的符号权力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和论证。文化合法性争夺的关键是获取符号权力,即占有符号资本。西画倡导者对文化合法性的寻求便是围绕这些符号资本进行的。关键词的确立,明确了西画家实践策略分析的基本维度。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20世纪初至20年代初西画倡导者围绕“民族国家”以及“科学”两个符号资本对西画文化合法性的话语争夺和建构。西画倡导者对西画助益实业发展功能以及对西画能够表征科学的话语阐述,契合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潮,获取了“民族国家”与“科学”两个符号资本,使西画得以被合法引入国内并获得发展。与此同时,西画倡导者还通过揭示对手(国画)的合法性危机以及激进的话语表述等策略,辅助了文化合法性的夺取。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20年代中至1937年西画场域内写实阵营与现代主义阵营的合法性争夺和建构。西画场域内现代主义西画兴起后,现代主义倡导者通过话语宣扬“美育”、去“科学化”、情感表现,以及带有先锋色彩的激进话语表述,与文化场域中的“民族国家”及“自由”符号资本建立了关联,建构并扩大了在西画场域中的合法性。写实阵营面对现代主义阵营的权力争夺,则采取了经典化、再赋“科学”之魅策略,来维护自己在西画场内的地位。西画阵营内部两派博弈的同时,外部则面对与国画阵营的合法性之争,在民族主义高涨给后者带来地位提升的现实下,西画阵营开始通过民族化的策略,来建构民族文化的身份。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抗战时期西画阵营围绕“民族国家”符号资本的话语争夺和建构。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国家处于危亡的关头,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民族国家”成为压倒一切的权力符号。西画阵营主要通过宣扬自身宣传救国的功能,以及建构民族身份的策略,维护了其在中国美术场域中的合法地位。 第五至八章合为下编,主要探讨了西画家开拓合法社会空间的策略。 第五章探讨了西画家运用社团策略对西画社会空间的开拓。这不但揭示了西画家争夺合法性的权力诉求,也解释了20世纪前半期美术社团何以多兴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为实施开拓,他们普遍倾向于:强调社团的社会功用、征集会员、组织社团美术教育、举办美术展览以及创办专业刊物。 第六章主要探讨了西画展览策略。展览中西画展示扩大了西画的社会影响,在策略的实施中,西画家倾向于:塑造西画展览的社会形象、在展览会中争夺评审权。 第七章主要探讨了利用传播媒介策略。实践中,西画倡导者普遍倾向于利用传媒来宣传自己的理论主张和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他们通过宣扬自创刊物的社会功能、利用大众媒体、专业刊物以及编撰出版著作等举措,保障了策略的有效实施。 第八章主要探讨了美术教育策略。西画家利用西画教育,实现了西画知识的扩大再生产。为保障空间开拓,在策略的实施中他们普遍倾向于:在教学中实行中西画分科、设置科学合理的西画课程以及配置优良的师资和完备的教具。 结语部分明确提出了本文的结论,即西画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并合法的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20世纪前半期西画倡导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运用各种策略围绕文化合法性争夺实践的结果。
【关键词】:文化合法性 策略 西画 中国美术 场域 符号资本 民族国家 科学 民主 自由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120.9
【目录】:
- 中文摘要7-10
- Abstract10-15
- 导论:文化实践·文化合法性·策略15-27
- 一、20 世纪前半期中国美术的研究现状和问题15-18
- 二、问题研究的路向、角度与展开18-22
- 三、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22-27
- 上编 话语策略27-103
- 第一章 “西画东渐”的 20 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化场域中具符号权力的关键词分析27-39
- 一、民族国家27-30
- 二、科学30-32
- 三、民主32-34
- 四、自由34-39
- 第二章 西画倡导者围绕“民族国家”、“科学”符号的话语建构(20 世纪初—20年代初)39-60
- 一、引入西画:西画助益实业40-44
- 二、倡导写实:写实关联科学44-50
- (一)从“实业救国”向“科学救国”转变44-45
- (二)争夺“科学”符号资本:“写实=科学”45-50
- 三、宣扬中国画危机:质疑对手合法性50-53
- (一)中国画不能促进实业的发展50-51
- (二)中国画不能以科学的精神表现事物51-53
- 四、凸显危机:激进的话语表述53-56
- 五、西画地位确立及西画场域中写实样式的独霸56-60
- (一)西画地位确立56-57
- (二)写实样式独霸57-60
- 第三章 西画场内写实派与现代派的文化合法性之争(20 年代中-1937)60-91
- 一、现代派合法性的话语建构60-77
- (一)“美育”启蒙:现代主义艺术的功能宣示60-67
- (二)去“科学”之魅:艺术≠科学67-70
- (三)个性情感表现:对“自由”的诠释70-74
- (四)激进话语表述:前卫与反叛74-77
- 二、写实派对合法性的再维护77-84
- (一)经典化策略77-82
- (二)再赋“科学”之魅82-84
- 三、民族身份焦虑与民族身份的话语建构84-91
- (一)焦虑:民族身份缺失84-86
- (二)建构:民族化策略86-91
- 第四章 抗战及其以后写实西画的合法性维护(1937-1949)91-103
- 一、宣传与救国:民族危亡语境下的社会功能宣扬92-98
- 二、油画民族化:民族身份建构的进一步深化98-103
- 下编 社会空间开拓策略103-141
- 第五章 社团:聚力开拓西画社会空间103-110
- 一、聚力:社会资本的集聚103-105
- 二、开拓:社会形象的塑造与力量的壮大105-110
- (一)介入社会,塑造形象106-108
- (二)征集会员,壮大力量108-110
- 第六章 展览:西画展示与空间开拓举措110-120
- 一、西画展示与社会空间的开拓110-114
- 二、保障社会空间开拓有效性的举措114-120
- (一)西画展览的社会形象塑造114-116
- (二)展览会中的评审权争夺116-120
- 第七章 传媒:西画宣传与知识传播120-132
- 一、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开拓120-122
- 二、传播策略的具体实施122-127
- (一)宣扬传媒的社会功能122-123
- (二)借力大众媒体123-125
- (三)利用专业刊物125-126
- (四)编撰著作126-127
- 三、策略实施的案例分析——以“决澜社”为例127-132
- 第八章 教育:西画知识的社会再生产132-141
- 一、西画教育与社会空间的开拓132-135
- 二、西画知识扩大再生产的保障135-141
- (一)中西画分科135-136
- (二)西画课程设置136-138
- (三)师资与教学设施配置138-141
- 结语141-143
- 参考文献143-15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1-152
- 致谢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国华;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黄伟;布迪厄美学命题的经典例证[J];读书;2000年01期
3 朱国华;合法趣味、美学性情与阶级区隔[J];读书;2004年07期
4 张怡;布迪厄:实践的文化理论与除魅[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5 张红;刘斌;;合法性概念的历史考察[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6期
6 萧俊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与文化再生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7 马海平;;从上海美专看中国雕塑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9 胡光华;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留(游)学生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上)[J];美术观察;2000年06期
10 彭飞;林风眠与“中国艺术运动社”[J];美术观察;200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e
本文编号:735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73512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