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
本文关键词: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
更多相关文章: 博物馆 展览 阐释系统 传播 观众研究 物的研究
【摘要】:当前中国大陆博物馆在展览建设中遇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作为博物馆展品的物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对观众在空间形态下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不够熟悉,以及对于作为沟通两者对话的传播技术掌握不够到位,由此导致展览的阐释不够充分,无法很好地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然而,物、人与媒介三者并非孤立的要素,而是实现传播目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不仅要强化对物的内涵、观众认知特点与学习行为,以及沟通对话的传播技术的研究,还要将它们融为一个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展开讨论,建立有效的阐释系统。这将是提高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一种新的探索。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关键词】: 博物馆 展览 阐释系统 传播 观众研究 物的研究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编号2015ETQ001)部分成果之一
【分类号】:G265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传承(一)问题的提出博物馆展览的核心是沟通“物与人的对话”,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对“物”的研究,即对作为认知对象的物的认识,因为只有我们明白的东西,我们才有可能让观众明白,我们认知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观众理解的深度;第二个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华,杨春辉;因特网与博物馆学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0年03期
2 张慧国;略谈博物馆发展史与博物馆现象[J];文物世界;2000年05期
3 苏东海;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再出发[J];中国博物馆;2001年01期
4 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2001年01期
5 梁吉生;21世纪: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学教育的沉思[J];中国博物馆;2001年03期
6 李伊萍;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1年04期
7 石晓霆,武玮,陈迪,郭亮;互联网博物馆概况及其对文化的影响[J];中原文物;2002年03期
8 杰·朗德斯(Jay Rounds),韦立立;博物馆学有核心文献吗?[J];中国博物馆;2004年01期
9 甄朔南;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述略[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4期
10 梁吉生;辛勤耕耘 乐此不疲——读《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感言[J];中国博物馆;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朔南;;新博物馆学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2 张行;;浅议入世后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第三章 博物馆学的修养[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4 王宏钧;;展望21世纪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发展趋向——修订《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的主要指导思想[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5 严瑞源;;简介当代博物馆管理的理念[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刘晴;;论打开围墙的博物馆[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晶晶;;论创新思想与中国博物馆学研究[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甄朔南;;世纪之交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安来顺;;“开放型”博物馆国际讨论概述[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10 彭碧莲;;博物馆应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A];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宏京;博物馆学真奇怪[N];中国文物报;2001年
2 甄朔南;有感于《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中文版的问世[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杨孝文邋任秋凌;意大利博物馆淡化商业色彩[N];北京日报;2007年
4 曹兵武;博物馆发展的新动向:以北京地区为例[N];中国文物报;2008年
5 熊远帆;全球博物馆界《长沙宣言》正式发表[N];湖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季晓莉;博物馆要适应公共物品的角色[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7 甄朔南;世博会与博物馆[N];中国文物报;2010年
8 王昕然 李碧涵 蔡高宇;在社会系统模式下拓展博物馆传播途径[N];吉林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宋佳p,
本文编号:736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736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