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评剧《寄印传奇》的市场运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21:27

  本文关键词:评剧《寄印传奇》的市场运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评剧 寄印传奇 市场营销 历史怀旧方式 会展汇演方式 学术研讨方式


【摘要】:评剧《寄印传奇》是在天津市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天津评剧院实施打造的适应评剧特色且反应主旋律题材的一部精品剧目。在文化演出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寄印传奇》自2008年9月首次公演至今,剧组的演出足迹遍及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湖北、广州等地,做到最大限度地抢占文化演出市场。另外剧组所有主创人员也都借此机会为推广评剧、培养观众做着努力。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文华大奖”,并荣列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寄印传奇》在保有传统评剧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凭借着立意鲜明的主题,演员精湛的演技,飘逸的服装和唯美大气的舞美与灯光,使观众感受评剧多姿多彩的魅力。 笔者观看评剧《寄印传奇》的同时,赴天津评剧院走访演职人员,获得新鲜真实的资料。同时参考阅读关于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市场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相关研究文献和书籍,了解现阶段对于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研究现状。在对剧目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关于精品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本体上,对演出市场运作模式的研究归纳相对较少。本论文是对精品工程的演出市场运作模式研究所做的补充。 本论文以评剧《寄印传奇》为研究对象,以走访天津评剧院演职人员所获得的采访资料作为基础,结合市场营销方法、实证与思辨方法,进行归纳与研究。主要包括剧目概况、产品特点和营销模式三个方面,其中营销模式部分是该论文的重点,分别从宣传广告、宣传内容、推广模式三个角度作出分析研究,总结出该剧在演出市场中运用的历史怀旧方式、会展汇演方式、学术研讨方式三种面向市场的推广模式。
【关键词】:评剧 寄印传奇 市场营销 历史怀旧方式 会展汇演方式 学术研讨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三、研究方法及重点11-12
  • 第一章 评剧《寄印传奇》的剧目概况12-19
  • 1.1 评剧演出市场的历史及现状12-16
  • 1.2 评剧《寄印传奇》的产生背景16-17
  • 1.3 评剧《寄印传奇》的不凡成就17-19
  • 第二章 评剧《寄印传奇》的产品特点19-30
  • 2.1 以剧本立根基19-22
  • 2.1.1 精彩的开场20
  • 2.1.2 精妙的转折20-21
  • 2.1.3 惊人的阴谋21
  • 2.1.4 惊叹的结局21-22
  • 2.2 撷表演之菁华22-25
  • 2.2.1 唱腔典雅22-23
  • 2.2.2 演技精湛23-25
  • 2.3 设计创新护航25-30
  • 2.3.1 灯光25-26
  • 2.3.2 服装26
  • 2.3.3 舞美效果26-30
  • 第三章 评剧《寄印传奇》的营销模式30-53
  • 3.1 大面积、全方位宣传广告31-38
  • 3.1.1 硬广告32-33
  • 3.1.2 软广告33-38
  • 3.1.2.1 利用网络媒体抢占新闻热点34-36
  • 3.1.2.2 开展学术活动发表评论文章36-37
  • 3.1.2.3 制作电视节目介绍创作细节37-38
  • 3.2 重主角、集看点宣传内容38-44
  • 3.2.1 实力主创打造精品力作38-39
  • 3.2.2 名家名角唱响精品力作39-42
  • 3.2.3 社会热点凸显精品力作42-44
  • 3.3 异地域、多元化推广模式44-53
  • 3.3.1 历史怀旧方式——上海45-47
  • 3.3.2 会展汇演方式——广州47-49
  • 3.3.3 学术研讨方式——武汉49-53
  •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一:对天津评剧院演出团团长王昆老师的采访记录57-62
  • 附录二:天津评剧院提供《寄印传奇》创作体会62-66
  • 致谢6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挺松;文化产业资源市场整合的障碍及其克服途径[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胡同泽,贾利华,谢曼;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分析[J];商业研究;2002年18期

3 张向东;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2年05期

4 李峰峰,周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与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兼论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2期

5 欧阳友权;论入世后的中国文化建设[J];桂海论丛;2002年03期

6 温朝霞;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辨与辩[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毕顺堂,闫占方,邵军永;关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李世泽,覃柳琴;节庆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9 赵志安;;音乐传播学科认识导论(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东华;;文化产品价值分析[J];科技广场;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4 雷光华;WTO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新杰;论小康社会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9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肖萍;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漆飞;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2 胡熠;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体制创新[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聚成;资本经营与产业化经营——加入WTO后中国传统媒体的改革发展之路[D];郑州大学;2002年

4 郑媛;试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伯韫;论热线新闻的特征及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D];北京印刷学院;2004年

6 夏以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陈佳骊;城市公益性用地问题初探[D];浙江大学;2004年

8 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任立昭;广西瑶族文化与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10 张海燕;论文化产业的结构形态与价值趋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33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833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5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