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楷书多元风格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代楷书多元风格研究
【摘要】:唐代楷书风貌多样,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巅峰,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本文立足于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论唐代楷书的历史生成。沿魏晋以来,后人传承并发展,笔者主要从时间顺序阐述唐代楷书演变发展史,及对当代楷书创作的影响,从而研究唐代楷书的多元风格。唐楷分早、中、晚三个时期,虽都一脉相承,但因时代需求不同和书家个性差异,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独特面貌与风格,唐代楷书多元风格对当代楷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对唐代楷书多元化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阐述本文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将国内外关于唐代楷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归纳整理。第二部分主要对唐代楷书历史生成进行介绍与梳理。隶变的出现展现了楷书的新貌,在魏晋时期出现第一座高峰,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发展,唐代帝王极力推行,科举制度使楷书被确立为官方书体,加上受中国儒、道、佛等文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丰富了唐楷内在意蕴。政治、经济、文化,直接推动了唐代楷书蓬勃发展,达到巅峰境界。第三部分论述唐代楷书多样性的表现。从传承到变革、创新,楷书至唐代已经相当成熟。笔者主要从历史传承路线与经典作品赏析对比中与古人进行对话。我们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一是二王→智永→虞世南→陆柬之→张旭;二是二王与北派→欧阳询→褚遂良→张旭。两条路线归结于一处,继续进发,结出丰硕的果实,后至徐浩、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再次被完善,从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四部分从渊源与流变阐述晋唐楷书的发展史。从二王到欧、虞、褚、颜、柳等书家,不断追求艺术精神升华,继承中寻发展,书写光辉历史。第五部分是对当代楷书创作现状的讨论及思考。21世纪,科技信息的日益发达,书法开始由实用迈向审美,“展览效应”引导书法潮流,进而笔者从时代作品探究当代书法的传承与思考。融合篆隶楷行草的意趣,在扎实的基础上给楷书注入新鲜血液,富予生命力与活力。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楷书 传承 创新 情感 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9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8-11
- 一、研究现状8-9
- (一) 国内研究现状8-9
- (二) 国外研究现状9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9-11
- 第一章 唐代楷书历史生成11-14
- 一、唐代楷书的产生与发展11
- 二、唐太宗崇王风尚11-12
- 三、唐朝时期思想文化发展12-14
- 第二章 唐代楷书“尚法”中的多样性表现14-28
- 一、劲峭险劲的欧阳询书风14-19
- (一) 欧阳询简介14
- (二) 《九成宫醴泉铭》与《龙藏寺碑》的关系14-15
- (三) 欧阳询“却好”字形结构规律15-19
- 二、典雅和谐的虞世南书风19-20
- 三、灵巧空明的褚遂良书风20-24
- (一) 南北融合21
- (二) 融“二王”行法于楷书中21-24
- 四、磅礴大气的颜氏书风24-26
- (一) 《麻姑仙坛记》的分析24-26
- 五、遒媚劲健的柳氏书风26-28
- 第三章 唐代楷书与魏晋楷书渊源与流变28-36
- 一、魏晋楷书的特点28-29
- 二、唐代楷书传承及意义29-31
- 三、唐代楷书形态对比31-36
- 第四章 当代楷书创作现状及思考36-50
- 一、当代楷书的艺术表达36
- 二、当代楷书审美转型36-39
- (一) 魏晋楷书的继承36
- (二) 唐代楷书的继承36-37
- (三) 融合型楷书37-39
- 三、审美趋向的心理反映39-50
- (一) 天道酬勤,挥洒笔墨意趣40
- (二) 腹有诗书气自华40
- (三) 开阔视野,借鉴经典40
- (四) 耕耘收获,人书俱老40-50
- 结语50-51
- 注释51-52
- 参考文献52-53
- 致谢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宝跃;;唐朝社会因素对唐楷整饬化的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陈荫夫画兰[J];荣宝斋;2008年02期
3 王必慈;;新的视觉语言:唐楷之的太极系列[J];东方艺术;2008年15期
4 沈维进;;唐楷的困惑与出路——王学龄先生访谈[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8年09期
5 倪伟林;“唐楷”形成的三个时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6 余冰;;唐楷[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7年11期
7 徐咏平;;从用笔看唐楷教学设计[J];青少年书法;2009年13期
8 王必慈;;新的视觉语言:唐楷之的太极系列[J];中国艺术;2008年01期
9 李正峰;;唐楷漫议[J];唐都学刊;1992年01期
10 胡湛;;在法与韵的两极求索中发展演变——晋唐楷书的技法与审美取舍流变[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耀扬;;“国展”几乎看不到大楷?——楷书史实与“今楷的旗帜”[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岭;以法渡书——浅论唐楷法度的困与解[N];美术报;2012年
2 吴正前;书以工为贵[N];光明日报;2013年
3 傅如明;书法入门宜从唐楷入手[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李啸;楷书创作的追求与思考[N];中国艺术报;2012年
5 张学文 颜默;谈“今楷”的审美与本体特征[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王学岭;以法渡书[N];中国艺术报;2012年
7 傅德锋;临摹作品该不该获奖[N];美术报;2008年
8 西中文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9 陈克年;体兼众美见风神[N];美术报;2007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周文昭;寇克让:书法就是写汉字[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渊;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D];浙江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曾蔚;唐代楷书多元风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孟宝跃;唐楷结体整饬化的成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晨;以欧阳询、虞世南二者对比研究来看初唐楷书[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文林;初唐楷法建构之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5 杨婷;宋代楷书衰微原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33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833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