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基于预期及通胀目标设定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发布时间:2017-12-31 20:34

  本文关键词:基于预期及通胀目标设定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出处:《求索》2010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预期理论 最优货币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


【摘要】: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政策制定者常把货币政策作为稳定产量、减少通货膨胀的首选政策。然而,货币政策只有和一定经济社会条件相结合才会起作用,那么,联系经济社会条件,实施货币政策就是一理性选择。由于不同经济变量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迟滞,于是,在经济结构约束条件下设定最优工具值,央行如何选择合适货币政策动态优化工具,以促使货币政策收益最大化将成为央行"预期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预期对货币政策选择的影响,并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分析了考虑预期的IS曲线和菲利普斯拓展曲线对货币政策选择的作用机制,并就相关经济含义进行了解释,得出了若干有益的结论。
[Abstract]:In 1990s, policymakers often put the monetary policy as the stable production, preferred policies to reduce inflation. However, monetary policy only and certain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combination will play a role, so that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is a rational choice to implement monetary polic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conomic variables are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time a certain hysteresis, so, setting the optimum tool value in economic structure constraints, the central bank monetary policy how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dynamic optimization tool, in order to make monetary policy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the central bank "expecte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cted influence on the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Keynes doctrine in the new framework next, considering the mechanism of IS curve and Phillips curve selection expected to expand on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elated The meaning of the Francis is explained and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are drawn.

【作者单位】: 榆林学院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822.0;F224
【正文快照】: 一货币政策决策的预期因素Lucas(1972)将理性预期与动态最优化引入整体经济的货币政策选择模型中,建立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以Lucas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基于工资、价格完全可伸缩及理性预期的假设,提出了财政与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论,并以此形成了“完全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彭方平;王少平;;我国利率政策的微观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1期

2 李颖;;优化经济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路径选择[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3 尹继志;;试析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4 黄安仲;黄哲;;基于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0年06期

5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6 谭辉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求索;2008年04期

7 蔡洋萍;廖进中;;模型及参数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国外研究[J];求索;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京怀;论宽松的货币政策适用的条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袁靖;;规则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适度性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余元全;;资产价格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兼论当前高物价的根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朱睿博;;从货币供应量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许伟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析——利率市场化经济效应实证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12期

6 赵进文,高辉;中国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模型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1期

7 王雪标,王晓婷;我国失业—利率敏感性分析——一种卡尔曼滤波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9期

8 齐鹰飞;;新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一个基本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9 陈太明;逄博;张彦波;;中国通货膨胀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8期

10 艾洪德;郭凯;;流动性过剩、利率期限结构与最优利率规则[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2 陈勇;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明;中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勤;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6 周素芳;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宋剑斌;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樊明太;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机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王玉宝;股票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向祥华;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玲;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胡选龙;中国股市泡沫度的计量方法与治理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宇欣;A股平均市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易延成;我国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陈焕焕;开放经济下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7 鲁娟;货币供应机制与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徐平;金融加速效应的不对称现象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周浩;我国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10 谢曼;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多元化及其阻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坤;鄢晓发;李琳;;转轨和开放经济条件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研究[J];财政研究;2007年01期

2 李大雨;薛敏;;坚持财政扩大内需政策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J];财政研究;2007年01期

3 陈晓枫;;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5 王远鸿;;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10期

6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居民社会心态跟踪分析与社会经济形势预测(2001—2002)[J];经济学动态;2002年02期

7 戚自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新前沿[J];经济学动态;2004年12期

8 陈新平;;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财政税收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9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10 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秋慧;李秀玉;;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郭仁庆;薛世安;吕桐生;方寿年;秦正康;;关于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主因论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9年04期

3 华碧云;“重病需要烈药治”——印度大力推行经济改革[J];世界知识;1992年04期

4 唐波;钱言;陈德棉;;利率和通胀率变动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6年20期

5 王少平;彭方平;;运用SET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拟合与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6年14期

6 章红;;中国通货膨胀指标的度量及其变动成因[J];统计与决策;2007年10期

7 陈杰;;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3期

8 许璐;;通货膨胀对寿险影响的精算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杜亚斌;徐路;;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研究[J];上海金融;2008年10期

10 高见;;老龄化对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的影响[J];南方金融;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明超;费一文;;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特征研究[A];2003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贾德奎;;透明度与政策有效性——基于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的检验[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3 孙彦;李纾;;决策情景对投资风险决策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沈越;邱晨曦;;从理性预期到近似理性预期——西方经济学中预期研究的新动向[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孙彦;陈向阳;李纾;;投资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青;;非均衡经济分析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新解释[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7 江学军;唐焕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A];1997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7年

8 李敏;王相宁;缪柏其;;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动态波动机制及政策启示[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西班牙[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10 ;挪威[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挪威成为首个进入加息周期的欧洲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海通证券研究所 李明亮;七因素将导致CPI持续回升[N];证券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韩晓东;樊纲:未来人民币没有贬值理由[N];中国证券报;2009年

4 楼春豪;通胀与供需矛盾[N];人民日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教授 厉以宁;要预防通胀,更要注意滞胀[N];人民日报;2010年

6 陆春华;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带隐忧[N];中国信息报;2010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吴晓灵: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N];证券时报;2011年

8 汪巍;南亚国家应对次贷危机的举措与成效[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9 记者 胡小兵;消费开始回暖 德刺激计划显效[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欧洲怀复杂心态看汇率之争[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洋萍;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基于模型不确定性的最优货币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刘素然;通胀指数债券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陈广华;菲利普斯曲线动态机制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胡爱华;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夏潆焱;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广现;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陈文静;我国费雪效应的非参数检验[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孙皓;我国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张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虹;新凯恩斯主义最优货币政策综述[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刘,

本文编号:1361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361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6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