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美国金融危机与信用评级的教训和启示

发布时间:2018-05-11 03:22

  本文选题:信用评级机构 + 评级商买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摘要】: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原因,根源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然而,在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中,以标准普尔、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评级为首的信用评级机构先为华尔街大量制造出的"有毒"证券贴上了安全标签,助长了次贷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当金融风暴席卷华尔街的时候,评级机构又扮演了"杀手"的角色,通过迅速下调相关产品信用评级水平,大大加速了危机的蔓延与恶化。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全球金融体系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高度依赖外部信用评级,这种对信用评级的盲目崇拜滋生出严重的道德风险。尽管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机构也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还处于信用评级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我们切不可因噎废食,否定信用评级制度,相反,我们应该在未来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社会对本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体系总结的经验教训,完善制度建设,积极发挥信用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风险揭示作用,提升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Abstract]:The credit rating agency , which is based on S & P , Moody ' s Investment Service and the credit rating agency , plays a role of " killer " in the world financial tsunami triggered by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7 . However , the credit rating agency plays the role of " killer " in the course of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risk management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金融系;
【分类号】:F8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建会;;信用评级失灵的历史考察和理性思考[J];社科纵横;2011年03期

2 张强;张宝;;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0年01期

3 张亦春;胡晓;;金融危机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及启示[J];西部金融;2009年10期

4 孟辉;;信用评级与信托市场的“逆向选择”[J];资本市场;2003年08期

5 谷亮;;对信用评级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0年11期

6 闫屹;;次贷危机后对信用评级业的反思[J];武汉金融;2010年04期

7 童德芳;高厚礼;;资信评级行业发展对策的博弈分析[J];济南金融;2006年09期

8 李绍昆;;监管信用评级业面临两难困境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1年09期

9 刘俊剑;;谈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09年12期

10 张锐;;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罪与罚[J];决策与信息;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箐;;不可核实质量,声誉机制与医疗营利资本[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姚宏;吴笛;李延喜;;管理者声誉研究述评[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瞿旭;瞿彦卿;戚傲楠;李明;;债务市场存在声誉替代机制吗?——来自审计师选择的证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吴真;;信用评级:信用机制的商法保障[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5 张宁;陈迪红;樊毅;;声誉理论下我国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制度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俊;陈汉文;;IPO价格上限管制的激励效应与中介机构的声誉价值——来自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初期的经验证据(2001~2004)[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郝玉贵;危宝云;;审计师声誉对IPO折价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华;刘国常;;事务所声誉对其机会主义约束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彭吉凤;;Ad-Hoc网络一种改进的、基于声誉的协作转发方案[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于波;;信息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俊剑;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前景广阔[N];经济日报;2007年

2 邵钰;中国人民银行:发展信用评级防范金融风险[N];商务时报;2007年

3 宋焱;充分发挥信用评级助推银行间债市发展作用[N];金融时报;2008年

4 柴静;保监会新增两信用评级机构[N];经济参考报;2003年

5 马红漫;信用评级机构应钻出行政“襁褓”[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牧涵;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中方独资局面被打破[N];市场报;2006年

7 ;美证交会拟“斩断”信用评级行业利益链条[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本报记者 家路美;中诚信:证券行业展望调整为负[N];证券日报;2009年

9 吴睿鸫;警惕外资评级机构掌控中国金融话语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姬岳洪邋左维;东亚联手谋夺国际信用评级话语权[N];财经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投资者保护[D];暨南大学;2012年

2 何立华;中国的信任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宫剑;民营企业信用评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谢铮;移动自组网中Anycast路由协议及其安全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李恩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王克;中国公司债券融资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孟魁;虚拟社区环境下信任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赵兴楣;基于审计契约安排的独立性互动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尹蘅;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张宝;次贷危机视角下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汪炜;我国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4 梅克;基于数量化理论Ⅱ对信用评级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罗光兴;中国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6 陈健;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信用状况的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霍志丽;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王少博;创业企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邓宏誉;LVQ神经网络在信用评级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宁;我国推行商业房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2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1872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