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21:4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分析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又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对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中,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和作用都有重大差别,且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本文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效应,一方面丰富完善了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理论,另一方面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指导。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应。首先,回顾了现有文献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其次,阐述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与信贷传导状况。再者,定性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微观主体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以及贷款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这两个阶段,运用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状态空间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比较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传导效应的差异。最后,针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的政策建议。 本文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存款是贷款的重要来源,贷款对贷款利率的反应强于存款利率,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是比较有效的。(2)自1998年以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有所上升的变动趋势。这表明,我国中央银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力度在减弱,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力度有所加强。(3)国际金融危机下,实际投资对贷款的冲击响应很明显,前五个月均是正效应,实际工业增加值对实际投资的脉冲响应时滞较短;实际社会消费品对贷款冲击的正响应幅度明显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两个阶段,但仍不及实际投资的响应幅度;贷款增加会在未来半年内带来物价上涨,但涨幅有限。 总之,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实证分析看,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对贷款冲击的响应表现良好,但货币政策微观主体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传导的效率,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企业改革,优化消费和投资环境。这些将是今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重要任务。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822.0;F832.4;F224
【部分图文】:

国际金融危机,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信贷投放


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巧.94%。2009年初,由于中央银行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的投资振兴计划,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加快,2009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37.7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31.88%。(见图3一2)hhh‘狱油叭龚卿澄峨肠加念倪州粗限洲声留踢钾渗嗽暇裸拓确撰形脚鹦洲岁匆令叼兴资奋价金略分瞬乡知以丫.旋滚蜜心吸吸孰协获硕晚舀舀 礴礴籍爹爹袭鑫黔鬓簇燕蜷 蜷撇 撇蕊鬓集撇 撇螂瞬粼撇豁髯 髯 髯薄翻买 买 佳佳蓬翼翼沈麟鳃落纷蜀妊笼湘箫踢拼幼绷笼笼熟毓三三筛落爹、了幼幼氏丫昭.曰,翻y州口~为 为 为为为为为为为为 馨 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馨 馨馨 馨 ‘ ‘‘畜亏洲鉴份嘴获亏福粉弓举戴 戴燕蜷 蜷g{霭纷三明二二两三

变动情况,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有价证券


一一国有商业银行一股份制商业银行 行 一一农村信用社 社 图3一1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各类型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3.1.2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金融机构资产包括各项贷款、有价证券及投资、黄金占款、外汇占款以及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其中,贷款、有价证券及投资、外汇占款所占比例较大。金融机构的负债以存款为主。l)贷款金融机构贷款稳定增长。2008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2.0万亿元,同比增长18.0%,增速比上年高1.5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巧.94%。2009年初,由于中央银行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的投资振兴计划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公报,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代表的消费增长呈现出了加速增长的状态,200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488亿元,同期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快1.7%。(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茉楠;;盯住全球货币政策失当风险[J];瞭望;2010年33期

2 徐广福;;货币政策与股市运行的思考[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26期

3 本刊特约评论员;;治理通胀:货币政策不是唯一[J];武汉金融;2011年08期

4 ;徐彪: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25期

5 邱云波;;经济向下调整 硬着陆风险不大[J];证券导刊;2011年24期

6 吴凡;吕凌寒;;两难之下,货币政策从宽或从紧?[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30期

7 刘晓玲;;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J];金融经济;2011年16期

8 汤丹;赵昕东;;核心通货膨胀的度量方法及其应用[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9 李永森;;货币新政应对经济难局[J];瞭望;2010年50期

10 江河;;浅议货币及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佳;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艾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动态有效性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4 黄武俊;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张西征;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决策[D];南开大学;2010年

8 伍戈;转轨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特征与货币政策效率[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方卫星;货币政策的目标设定制度——机理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展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魏大光;信贷渠道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徐英吉;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4 陈涛;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 徐彬;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曹海军;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8 周仁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1998-2005[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文群星;我国商业信用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关系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泽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39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2839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f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