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预期与我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众预期与我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这是我国官方第一次公开提出预期管理的概念,这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进行了相应研究,希望能就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解答。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首先提出问题即给出预期管理概念,确定了本文需要研究的内容即公众预期的形成机制和预期管理对策研究,接下来对国内外相关预期理论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第二章首先提出了预期的一般性概念;其次总结出预期的三种分类方式;再次对预期形成机制进行了刻画;第四分析了预期的决定因素;第五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了预期传导渠道效应,当然这里的分析是定性的分析,定量分析会在下一章中进行;第六文中分析了我国公众预期的特征如亚理性状态、信息不完全性、从众性等特点。本章是基本层面的分析,为下文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首先根据公众预期与专家预期形成性质的不同对其衡量方法做出了描述,由于本文重点阐述公众预期管理,因此公众预期的衡量方法描述是重点,分别为问卷调查法和指数化工具法,前者以中国居民储蓄问卷调查为例,并说明央行是借助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形成对公众预期的判断,并就近几年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的变动率与实际通胀率的变动率做出比较,后者是外国货币当局获取公众预期的做法,本文解释了通胀指数化债券的发行方式,并说明货币当局是根据通胀指数化债券利率和非指数化债券利率的比较来获取公众通胀预期的估计值;其次本文重点分析在预期作用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文中详细描述了预期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力,如选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说明预期对投资的影响,选择消费者预期指数数据说明预期对消费的影响,选取城乡本外币存款数据来说明预期对储蓄的影响,而预期对通胀的影响则选用近似求得的预期通胀率来说明,同时采用了回归法、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和邹氏检验说明预期对通胀率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力在高通胀时期要比低通胀时期要高的特征;最后依据模型结论和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预期管理的缺陷及原因以及指出我国实际生活中出现过的预期管理失当的危害,我国预期管理缺陷原因分别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偏好问题、政策不透明以及信息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我国预期管理失当的情况表现譬如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房价上涨预期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一些危害。 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之上第四章分析了国外预期管理的先进经验,如货币政策目标制的实施,泰勒规则的遵循以及沟通机制的加强等,并指出我国在预期管理框架下应有短期决择和长期选择两种不同的考虑,短期之内我国虽然缺乏实施货币政策目标制的基础但是建立一个通胀目标制仍有利于央行的预期管理,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强政策透明性和保持货币政策的微调机制,长期内央行和政府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一个完善的市场,同时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注意完善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基础。 第五章即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相应分析得出了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以及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并指出短期和长期内央行的政策选择,但是仍需完善预期检验方法和预期与各经济变量相关性的检验方法。
【关键词】:公众预期 预期管理 透明性 通胀目标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24;F822.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一、问题的提出10
- 二、预期理论综述10-13
- 三、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13-14
- 四、论文创新点14-15
- 第二章 公众预期的形成15-21
- 一、预期的含义15
- 二、预期的分类15-17
- 三、预期形成机制研究17
- 四、预期的影响因素17-18
- 五、预期的传导渠道探析18-19
- 六、我国公众预期的特征分析19-21
- 第三章 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36
- 一、预期的衡量方法21-23
- (一) 市场调查法21-22
- (二) 指数化工具的发行22-23
- 二、公众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23-29
- (一) 预期对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影响方式23-24
- (二) 我国预期对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24-29
- 三、我国预期管理现状分析29-36
- (一) 我国预期管理的缺陷29-31
- (二) 我国预期管理缺陷的原因分析31-34
- (三) 我国预期管理框架选择34-36
- 第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对策分析36-45
- 一、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国际经验36-39
- (一) 通货膨胀目标制36-37
- (二) 附加预期的泰勒规则37
- (三) 公告操作37-38
- (四) 加强公众和央行的沟通机制38-39
- 二、我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短期决策和长期选择39-45
- (一) 短期决策39-41
- (二) 长期选择41-4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5-48
- 一、基本结论45-46
- 二、展望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
- 在校期间参与研究项目目录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亚平;;货币政策透明性的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争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2 赵景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对策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年05期
3 江世银;中国资本市场预期问题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江世银;;解析中国资本市场预期形成的阶段及其特征[J];海南金融;2005年12期
5 梁珊珊;;通胀预期管理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海南金融;2011年06期
6 高峰,宋逢明;中国股市理性预期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7 张屹山;张代强;;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8 苏星;王军;王梦潇;;通胀预期的形成及其管理[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9 徐亚平;;公众学习、预期引导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9年01期
10 徐亚平;;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模型刻画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J];金融研究;2010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恬野;后危机时代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胀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2 木琪君;货币政策透明度及其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黄强;理性预期和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4 林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公众预期与我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0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