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21:08
本文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肩负中央银行职责,负责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利用政策工具,经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以及完善,经济市场化程度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均对中国的货币传导机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所以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由于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研究所选取的数据不同,导致最终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在某些时间段内,货币供应量是有效性的中介目标,而在另外一些时间段内,货币供应量是弱有效甚至是无效的中介目标。本文正是基于众多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对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选取自2001年第一季度起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 国内外学者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概括发现对中介目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不同指标适应不同的经济政策环境。货币政策当局需要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不同选择最恰当的中介目标。分析阐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发展实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主要包括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数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泰勒理论和普尔理论。考察其他部分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总结了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演进规律,从其他国家的实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中介目标选择与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状况紧密相关,通货膨胀严重时,货币供应量更受重视,货币政策当局会因为国内经济的冲击而放弃最初确定的目标,在货币供应量目标与最终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被破坏后,中介目标的选择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有效性降低的情况下,有弱化中介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指标的趋势。 实证分析部分利用中国2001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技术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介指标与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促进经济增长与保持物价稳定角度分析货币供应量是有效的中介目标,同时对利率指标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利率指标也是有效性的中介目标。但是从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指标的有效性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利率指标比货币供应量有效,同时参照货币供应量冲击对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影响大小,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是弱有效的中介目标。 利率指标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过程中采取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利率指标的代表变量,主要是考虑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受市场主导的利率。虽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率比货币供应量更有效,但是鉴于目前中国虽然在逐步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起到决定作用,这是利率市场化的表象,目前能够被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影响的范围仍然过于狭窄,还不足以对整个利率结构产生效用。所以即使分析结果表明利率是一个有效性的中介目标,但是利率仍然不具备替代货币供应量的条件,货币供应量即使是一个弱有效的中介目标,但是货币供应量具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目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仍需要采用货币供应量目标。
【关键词】: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2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1章 总论9-19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9-10
-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10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0-12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4-19
- 第2章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19-27
- 2.1 相关概念界定19-21
- 2.1.1 货币、货币政策19-20
- 2.1.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20-21
- 2.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21-27
- 2.2.1 价格型中介目标理论21-23
- 2.2.2 数量型中介目标理论23-25
- 2.2.3 泰勒理论25
- 2.2.4 普尔理论25-27
- 第3章 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践选择的国际经验借鉴27-35
- 3.1 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践选择27-30
- 3.1.1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选择27-28
- 3.1.2 英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选择28-29
- 3.1.3 日本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选择29
- 3.1.4 巴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选择29-30
- 3.2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选择30-32
- 3.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较和经验借鉴32-35
- 第4章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检验35-47
- 4.1 理论模型的构建35-36
- 4.2 实证模型选择36
- 4.3 变量的选取36
- 4.4 数据的来源36-37
- 4.5 实证检验结果37-45
- 4.5.1 货币供应量有效性检验结果38-42
- 4.5.2 利率有效性检验结果42-45
- 4.6 实证结果分析45-47
- 4.6.1 货币供应量指标分析45
- 4.6.2 利率指标检验分析45-47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47-53
- 5.1 研究结论47-49
- 5.2 政策建议49-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项目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兴;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8期
2 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J];财经研究;2002年04期
3 李春琦;王文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2期
4 戴相龙;中国今后几年的货币政策[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4期
5 朱慧明,张钰;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5年05期
6 陈彦斌;唐诗磊;李杜;;货币供应量能预测中国通货膨胀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02期
7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8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9 刘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10 谢罗奇,胡昆;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35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