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分析框架及作用机理
本文关键词: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分析框架及作用机理
【摘要】: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动了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目前尚未建立相关管理框架。从跨境经济活动入手对其属性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对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层次的划分,进而建立分析框架。结合对跨境活动的界定,及对资金流动动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利差、汇差、政策管理等多种因素均能驱动跨境资金流动,探索了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微观实现机理。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关键词】: 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 基础交易 金融交易
【分类号】:F832.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资金流动规模也日益增大,而目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模式是基于外币资金流动管理的需要,尚未建立人民币资金流动管理框架。如何对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进行监管,建立有效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管理模式对维护金融稳定,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伟朗;欧洲货币市场的性质及其活动[J];世界经济文汇;1983年02期
2 陈道丽;试论我国金融交易报告制度的完善[J];西南金融;2003年10期
3 林伟;;企业生财新机会[J];理财杂志;2006年02期
4 范祚军;马进;;金融交易协调可靠性与金融体系脆弱性缓解[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顾海峰;;经营性金融创新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6 高敏雪;;“华尔街”与“主街”[J];中国统计;2008年12期
7 洪佳和;孙小系;吴丕斌;;社会资金融通总量结构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1993年05期
8 刘挺军;中日金融结构比较及其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J];经济评论;1996年04期
9 黄敏,徐开东;国有银行金融交易结构比较与其金融风险状态分析[J];统计研究;1999年06期
10 ;宁波中行多应用金融IC卡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信用卡;2010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志武;;认清金融经济本质[A];“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2 武巍;刘卫东;;东部发达地区本地金融市场培育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浙江上虞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戴根有;;正确认识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问题[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郭敏;;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经济学分析纲要[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杨大楷;范飞龙;;信用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创新的基础[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张亦春;许文彬;;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与金融演进——一个基于新兴古典范式的理论分析[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锡良;;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体考察[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金融交易所履程阶段股指期货年内出世[N];经济观察报;2006年
2 邵海峰;“新华08”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在连推广[N];大连日报;2007年
3 宋兴华;金融交易所会员结构将分层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张正华;中国黄金市场:从商品交易走向金融交易[N];金融时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 郭凯;多元议题需有先后序列[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郭田勇;金融交易所不应是回避矛盾的产物[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白俊峰;推动“新华08”平台建设 拓宽金融信息业务[N];天津日报;2008年
8 李俊;国务院批准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筹建[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申林英;金融交易所最迟将在9月挂牌[N];证券日报;2006年
10 李俊;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开始筹建[N];经理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梁智勇;全球化背景下通讯社在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的博弈[D];复旦大学;2009年
2 陈怡君;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金融监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林辉;现代金融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4 李新彬;转型期中国金融制度区域化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胡士华;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卢春山;全球交易与资本流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王鸿运;金融体系的比较、内生演进与中国的选择[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碳金融交易风险及其防控[D];吉林大学;2012年
2 缪小眉;基于金融交易客体权利性质的金融脆弱性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3 赵平飞;欧盟排放权交易体制下碳金融资产定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曹蓉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李延军;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史群;消费者使用电子银行行为研究及其在江西省工行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洁;金融情报机构国际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严效民;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制度约束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俊;我国居民储蓄与利率变动[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姚峰;金融监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38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63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