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货币论文 >

FDI集群化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网络嵌入与创新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1:36

  本文关键词:FDI集群化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网络嵌入与创新绩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FDI集群 网络嵌入 知识获取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摘要】:以FDI集群化发展为背景,以本土企业为研究对象,将网络嵌入、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深入研究网络嵌入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本土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嵌入有效利用FDI集群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提高创新绩效,而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以此为基础,为本土企业通过网络嵌入获取FDI的知识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FDI集群 网络嵌入 知识获取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DI集群化背景下本土企业的网络嵌入与知识获取研究”(10YJA630202)
【分类号】:F273.1;F832.6
【正文快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对236家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和116个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进行调查,其发布的《2010—2012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表明:世界前15个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晔;梅丽霞;;网络嵌入、FDI主导型集群与本土企业发展——以苏州地区自行车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2期

2 张方华;;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4期

3 任胜钢;吴娟;王龙伟;;网络嵌入结构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刘雪锋;;网络嵌入性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S1期

5 徐磊;向永胜;;多重网络嵌入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J];经济地理;2012年04期

6 李玲;党兴华;贾卫峰;;网络嵌入性对知识有效获取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12期

7 吴晓波;刘雪锋;胡松翠;;全球制造网络中本地企业知识获取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年03期

8 肖远飞;;网络嵌入、关系资源与知识获取机制[J];情报杂志;2012年03期

9 于伟;谢洪明;蓝海林;;东道国母公司的文化控制对IJV知识获取与绩效的影响——华南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陈乐乐;;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吕德中;美国消费者决策型态及其跨文化可推广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9 陈惠;;利用钻石模型分析安徽电子商务的竞争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宋天和;莫垎;;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7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韩平;程栋;;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文化产业形成机理分析[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高见;;构建共性协作网络 打造支持服务平台——粤东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和政策指引[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10 蔡建明;杜姗姗;;北京市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效益影响机理及调控策略[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孙红;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虹;陈莉平;;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企业间的知识学习[J];东南学术;2008年04期

2 王益民;宋琰纹;;全球生产网络效应、集群封闭性及其“升级悖论”——基于大陆台商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4期

3 卢福财;胡平波;;基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网络组织成员间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9期

4 蔡莉;柳青;;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5 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年07期

6 吴结兵;徐梦周;;网络密度与集群竞争优势:集聚经济与集体学习的中介作用——2001~2004年浙江纺织业集群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8期

7 邬爱其;;超集群学习与集群企业转型成长——基于浙江卡森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8期

8 吴先明;;跨国公司理论范式之变:从垄断优势到寻求创造性资产[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9 魏江;勾丽;;基于动态网络关系组合的集群企业成长研究——以正泰集团为例[J];经济地理;2009年05期

10 魏江;徐蕾;;集群企业知识网络双重嵌入演进路径研究——以正泰集团为例[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刚;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薛求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获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7期

2 李钦;;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获取[J];特区经济;2008年11期

3 王立生;胡隆基;;吸收能力及其在跨国公司子公司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4 张方华;;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4期

5 李玲;党兴华;贾卫峰;;网络嵌入性对知识有效获取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12期

6 李钦;陈忠卫;;战略联盟中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01期

7 陈艳艳;王国顺;;外部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求索;2010年04期

8 徐二明;陈茵;;基于知识转移理论模型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1期

9 石芝玲;和金生;张丽杰;;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结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10期

10 李随成;高攀;;影响制造企业知识获取的探索性因素研究——供应商网络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磊;韩丽川;;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的竞争知识获取方法研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刘亚军;和金生;张艺;;企业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张光磊;刘善仕;彭娟;;组织结构、知识吸收能力与研发团队创新效:一个跨层次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唐清泉;甄丽明;;引进技术与吸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弋亚群;向琴;;吸收能力在用户主导型产品创新中的作用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梅元清;袁健红;;独占性工具的使用、吸收能力与创新活动[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7 潘星;王君;刘鲁;;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集成模型框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韵江;;创新变迁与能力演化: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以中国路明集团为案例[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9 彭盾;曾德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上知识扩散同步化效应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卓;钱焱;;基于知识的质量改进决策模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张鑫;“山寨产品”:是创新还是仿冒?[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记者 李佳师;行业CIO:看好虚拟化 观望SOA[N];中国电子报;2007年

3 莫里士·勒维;换种方式推销[N];财经时报;2007年

4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黄瑞邋史忠植;加强知识的共享与重用[N];计算机世界;2007年

5 佳妮 本报记者 谭丽莎;赵勇勾画未来长虹[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方竹兰;设个年轻人创业“特区”如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晓涛;模仿不会让创新迷失方向[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8 王军华;“二000数博会”长虹引人注目[N];中国电子报;2000年

9 张宪清 袁建明;开发区科技创新方兴未艾[N];江阴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胡菊芹;企业如何担起创新主体重任[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生;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婧;企业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朱顺林;基于网络嵌入的子公司演化成长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陈艳艳;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吴晓冰;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刘亚军;企业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8 伍满桂;创业企业网络动态能力与创新社会网络沃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学东;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杨昆;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清;基于吸收能力的跨国知识转移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谢高峰;基于关系网络的企业国际化知识获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陈静;集群中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 徐淼;基于吸收能力的HRM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蒋子军;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李松林;我国企业创造性资产获取的国际化模式[D];武汉大学;2005年

7 嵇登科;企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王海燕;基于中小企业产业网络的知识创新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刘冠军;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的战略技术联盟合作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王伟青;企业吸收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4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obilw/894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