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困境:另类商品化与合作劳动——基于华南某乡村旅馆项目的案例分析
本文选题:新乡村建设 切入点:另类发展 出处:《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1世纪初兴起的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对探索资本化、市场化之外的农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Wright和Gibson-Graham对另类发展的认识范式,试图突破以往浪漫化抑或单纯质疑新乡村建设的二分视角,选取一个乡村旅馆合作经营的案例进行研究。本文指出了新乡村建设至少面临两个困境:一是通过"另类商品化"在经济过程中嵌入社会、文化、生态价值的困境,二是通过合作劳动维持"公地"运营的困境。这两个困境背后存在特定的社会再生产机制:前者主要是由于生产和生活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强化了农民对现金的需求;后者则可以部分归因于土地个体经营的宏观制度与合作劳动中对劳动质量的评价标准的缺失。揭示这些结构性障碍并不是否定相关实践,而是期待在对实践作出反思的基础上,找寻行动的可能空间,给实践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参考。
[Abstract]:In 21th centur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xploring the road of rural development other than capit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Wright and Gibson-Graham 's understanding paradigm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Try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past romanticization or simply question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dichotomy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villages faces at least two dilemmas: one is the dilemma of embedding soci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values in the economic process through "alternative commercialization". The second is to maintain the plight of "common land" operation through cooperative labor. There are specific social reproduction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two predicaments: the former mainly because of the deepening of production and life commercialization degree to strengthen the farmers' demand for cash; The latter can be attributed in part to the macroscopic system of land self-management and the lack of evaluation standard of labor quality in cooperative labor. It reveals that these structural obstacles are not negation of relevant practice, but expect to reflect on practice. Look for possible space for action and provide as many references as possible to practitioners.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社会经济视野下合作经济案例研究”(编号:2662016QD049) 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村地区公益创业推动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编号:2016131)的资助
【分类号】:D422.6;F71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J];求实;2004年01期
2 宣朝庆;;百年乡村建设的思想场域和制度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3 ;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强调 举全省之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J];江淮;2012年09期
4 黄忠免;;美丽乡村[J];广西城镇建设;2013年09期
5 白金贵;;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才智;2013年24期
6 陆子修;;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若干问题[J];江淮法治;2013年02期
7 刘芳;本刊编辑部;;谁的“乡村建设”[J];绿叶;2013年06期
8 申端锋;;乡村建设的祛魅[J];绿叶;2013年08期
9 陈清;;村民意识与新乡村建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申端锋;;中国新乡村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理论参考;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丛玉飞;;乡村干群新型信任关系的博弈论分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7·理论专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肖克 朱平庆 王德山;家园变美迎客来[N];农民日报;2006年
2 遵义县记者站 李维霞;乡容村貌展新颜[N];遵义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 郑言 记者 吴林红 胡旭;举全省之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N];安徽日报;2012年
4 记者 李扬;开创美好乡村建设新局面 打造农民幸福生活新家园[N];蚌埠日报;2012年
5 记者 汪海燕;研究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N];黄山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建平;引领幸福乡村建设[N];河北经济日报;2013年
7 记者杨连 通讯员姜建辉 王满龙;张家口幸福乡村建设赢得群众赞誉[N];张家口日报;2013年
8 刘标;持续强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N];合肥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孙自豪;群众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N];洛阳日报;2013年
10 记者 汪佳佳 实习生 周家齐;铜陵市考察团来我市考察美好乡村建设[N];马鞍山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金帅;近代华北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万杏;舒城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2 王明明;美好乡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3 尹路;安徽省怀宁县美好乡村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4 吕甜甜;乡村建设的伦理之维[D];江苏大学;2008年
5 韩永健;转型期乡村集体主义建设考察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6 张妍;浅析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贵洪;乡村治理转型与“新乡绅”培育[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8 刘爱景;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白临鹏;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宗族复兴及其对村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周政华;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动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7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udianguanli/156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