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于原始创新的创新型社会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聚焦于原始创新的创新型社会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才能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占领21世纪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目前,原始性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日渐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国也加大了推进自主创新的进程。很多学者均认为原始创新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价值成果的首创性活动,是指人们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进行并产生的,它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发展和飞跃,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科技进步与科技竞争实力的高低,归根究底是看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弱。其中科技创新正成为近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现行科技政策的限制,我国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较少,同国际先进国家的科技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两类科技大奖的一等奖已经有7次空缺,与各种国际荣誉更是失之交臂。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科学技术在原始性创新方面的不足日益凸显出来。 “要鼓励原始性创新,攀登世界科学高峰”,,这是2001年,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科技界正式发出的号召。可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明的主要源泉,不仅可以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还能带来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从而带来了很多重大发展和超越的机会。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因此,加大对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研究,对于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分为两大块内容共七个部分。第一块内容是对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理论探索,即本文的前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本文研究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重大意义;第二部分是原始创新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相关概念分析,包括创新的内涵、原始创新的界定、创新实践的涵义和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分析;第三部分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本研究的第二块内容是对我国原始创新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实践研究,即本文的后四部分。第四部分是阐述原始创新与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作用。主要从原始创新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五部分是对我国原始创新不足的表现与原因分析。第六部分是构建基于原始创新的创新型社会的对策与建议,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论及后续研究。以期通过本文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为构建创新型社会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原始创新 创新型社会 关系 现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4;G3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一、 绪论10-18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三)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4-16
- (四)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16-18
- 二、 原始创新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的相关概念分析18-23
- (一) 创新的内涵18-19
- (二) 原始创新的界定19-20
- (三) 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分析20-23
- 三、 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指导思想23-28
- (一) 邓小平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指导思想23-25
- (二) 江泽民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指导思想25-26
- (三) 胡锦涛同志对构建中国创新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指导思想26-28
- 四、 原始创新与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作用28-31
- (一) 原始创新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心28-29
- (二) 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竞争的制高点29
- (三) 原始创新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9-30
- (四) 原始创新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托30-31
- 五、 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31-36
- (一) 我国原始创新取得的成就31-32
- (二) 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32-33
- (三) 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33-36
- 六、 构建基于原始创新的创新型社会的对策与建议36-42
- (一) 加大我国进行创新研究的财政投入36-37
- (二) 营造宽松自由、鼓励探索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37-38
- (三) 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38-39
- (四) 建立有效的国内外交流协作机制39-40
- (五) 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原始性创新人才队伍40-41
- (六) 增强原始创新的技巧41-42
- 七、 结论及后续研究42-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欣农;王国华;;关于我国原始创新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2 陈华杰;;创新实践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初探[J];桂海论丛;2007年03期
3 束义明 ,李莉 ,李科峰;重在原始创新——论我国科技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3期
4 李秋娟;;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2期
5 杨宁;基于原始创新的一流大学[J];吉林教育科学;2001年05期
6 陈佳洱;大力实施源头创新战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切实贡献[J];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03期
7 方勤学;大力支持和开拓源头创新——从物理研究探讨源头创新[J];科技导报;2001年05期
8 洪明苑;关于增强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活力的探讨[J];科技导报;2001年07期
9 陈雅兰;郭伟锋;黄可明;;原始创新与区域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11期
10 陈雅兰;张妍;;原始性创新的激励机制与制度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朱广菁;[N];大众科技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雅兰;原始性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汪寅;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东芝;邓小平创新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2 陈亚联;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严建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和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80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08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