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院士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08:31
本文关键词:美国院士制度研究
【摘要】:美国院士制度是借鉴英、法等国发展起来的。1780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创建,1863年,美国科学院创建。自美国院士制度创建以来,为美国政府提供科技咨询服务,促进了美国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院士制度迅猛发展,在此期间涌现出一些问题与不足。通过研究美国院士制度,以期对我国院士制度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从研究美国院士制度的历史背景出发,梳理其发展脉络,清晰的展现美国院士制度从初步创立到扩展、定型的发展过程。在了解美国院士制度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美国院士制度的现状,,通过对美国院士制度的主要机构及其资金来源、院士和公职人员的选举、院士的权利与义务、院士的人数和类别、离职与奖项等几方面的探讨分析,总结出美国院士制度的作用、特点和不足。然后在对中国院士制度现状、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与美国院士制度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借鉴美国院士制度的经验,促进我国院士制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国 院士 美国科学院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27.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第1章 美国院士制度产生的背景18-21
- 1.1 科学家们对建立科研组织的推动18
- 1.2 国际竞争对科技发展的需求18-19
- 1.3 南北战争对军需科技咨询机构的促成19-20
- 1.4 对英、法等国院士制度的借鉴20-21
- 第2章 美国院士制度的历史沿革21-24
- 2.1 美国院士制度初创时期(1743 年—1780 年)21
- 2.2 美国院士制度扩展时期(1781 年—1863 年)21-22
- 2.3 美国院士制度定型时期(1864 年至今)22-24
- 第3章 美国院士制度的现状24-44
- 3.1 美国院士制度的构成——两大院24-29
- 3.1.1 美国科学院24-27
- 3.1.2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27-29
- 3.2 美国院士及公职人员的选举29-35
- 3.2.1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选举29-33
- 3.2.2 美国国家科学院公职人员的选举33-35
- 3.3 美国院士的类别及人数35-36
- 3.3.1 美国科学院院士类别及人数35-36
- 3.3.2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类别及人数36
- 3.4 美国院士的权利与义务36-37
- 3.4.1 美国科学院院士权利与义务36-37
- 3.4.2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权利与义务37
- 3.5 美国院士的离职与奖项37-41
- 3.5.1 美国院士的离职37-38
- 3.5.2 美国院士的奖项38-41
- 3.6 美国院士机构的资金来源41-42
- 3.7 美国院士机构的期刊杂志42-44
- 3.7.1 美国科学院的期刊杂志42
- 3.7.2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的期刊杂志42-44
- 第4章 美国院士制度的作用、特点及问题44-50
- 4.1 美国院士制度的作用44-46
- 4.1.1 促进美国高科技的发展44
- 4.1.2 提供科研奖金,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44-45
- 4.1.3 提高学校学术氛围,保证学术传承45
- 4.1.4 促进国际项目合作,加强国际交流45-46
- 4.2 美国院士制度的特点46-48
- 4.2.1 独立自治的荣誉机构46
- 4.2.2 公平公正的选举46-47
- 4.2.3 平凡的院士待遇47
- 4.2.4 齐头并进的文、理院士47-48
- 4.3 美国院士制度的问题48-50
- 4.3.1 选举程序复杂繁琐,浪费时间48
- 4.3.2 院士自愿参与科学院活动,缺乏约束力48-49
- 4.3.3 最终投票,投票人数未规定49-50
- 第5章 美国院士制度对我国的启示50-65
- 5.1 中国院士制度的现状50-55
- 5.1.1 中国院士制度构成——两大院及其资金来源50-51
- 5.1.2 中国院士的推选51-52
- 5.1.3 中国院士的权利与义务52-53
- 5.1.4 中国院士的离职53-54
- 5.1.5 中国院士高校任职情况54-55
- 5.2 中国院士制度的问题55-60
- 5.2.1 院士待遇行政化55-56
- 5.2.2 政府干预院士选举,投票人数少,易受操控56-57
- 5.2.3 兼职现象严重,教学、科研分身乏术57
- 5.2.4 院士结构老龄化,女性比例少57-60
- 5.2.5 各大高校院士分布失衡,学校发展受影响60
- 5.3 美国院士制度对我国院士制度的启示60-65
- 5.3.1 提倡实名制投票,减少政府干预60-61
- 5.3.2 限制院士兼职,专心学校工作61
- 5.3.3 院士称号真正荣誉化61-62
- 5.3.4 完善院士退出机制62
- 5.3.5 重视学校社会学科发展,选拔文科院士62-63
- 5.3.6 优化院士年龄结构,确保科研、教学能量63
- 5.3.7 协调院士分布,促进高校均衡发展63-65
-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海兵,金开安;借鉴美国经验改革我国院士制度[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3期
2 刘晓燕;;争议声中看院士增选[J];中国人才;2008年05期
3 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年06期
4 张之沧;;对中国院士制度的反思[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樊洪业;解读“院士制度”[J];民主与科学;2004年01期
6 徐飞;程晨;;发达国家院士制度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9期
7 李仁贵;高鸿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与诺贝尔经济学奖[J];经济学动态;2012年06期
8 顾海兵,金开安,李慧,周智高,王宝艳,李讯;吸取发达国家经验教训彻底改革我国的院士制度[J];学术界;2003年05期
9 尹玉吉,范跃进;关于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士制度问题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张利华;王义超;;关于科学院院士增选制度的剖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明;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2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11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