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创学视野下的创造过程哲学

发布时间:2017-10-29 17:06

  本文关键词:创学视野下的创造过程哲学


  更多相关文章: 创学 创造过程 TRIZ 创造规律 IFR


【摘要】:随着创造价值的确立,创造,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传统,成为各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纵观国内外创造学理论研究成果,对于创造的研究虽有着诸多不同的视角,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研究领域大多以心理学和工程学为基础,同时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与渗透,创造学大多停留在“形而下”的实用层面,注重于创造工程学和创造技法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而未能产生深层的“形而上”的变革,导致人们只关注发明而不谈创造,多功利主义,而少文化精神,创造过程呈现出科技与人文割裂的状态;二、创造学理论研究拘泥于东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表现出东西方创造观的分离。三、研究内容上相对忽视了哲学视角的创造过程的研究,缺少对创造过程系统的必要的哲学反思和认识论追问,创造过程研究趋于表象化;四、研究模式呈现出碎片化、静态化,缺乏对创造过程的整体的、动态的哲学研究。由于创造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把创造过程作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还相当短,所以至今创造过程理论仍然是一个很不成熟、处于不断发展中的领域。 “创学”是基于张岱年“综合创新”观而形成的一个广义的、开放性的创造理论。论文以“创造技法”为切入点,以“创造过程”为主线,以传统和现代贯通、中西方创造观融合、科技与人文会通的“创学”思想为引领,综合分析国内外创造理论研究成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采用比较与融合的途径,从创学视角分析和定位创造过程。研究过程中尝试克服传统的从创造主体、创造思维过程和创造成果等视角对创造过程进行割离式的微观或中观的定义范式,从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出发,提出集创造技法、创造认识与规律、创造价值取向与境界追求于一体的整体的、系统的创造过程理论。 第一、从方法论角度,阐述了创造方法从前技法时代(没有方法的时代)—技法时代(创造技法的诞生与广泛传播)—后技法时代(TRIZ创造方法理论的盛行)——无法而法(创造技法的超越)的否定之否定的嬗变过程。论文在中西文化背景下,以TRIZ创造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无法而法的对比为切入点,提出了以“创造之道”为核心,实现创造方法由科学逻辑方法向无法而法的超越。 第二、从认识论角度,揭示了创造过程中的第一性与第二性问题。“以我观之”,分析了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思维和认识;“以物观之”,揭示了创造过程中的客体进化规律和知识;融合“以我观之”、“以物观之”,上升到“以道观之”,对创造过程进行了认识论追问。从“物我合一”的角度,提出基于知识、面向人的创造过程理论与实践方法;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对TRIZ创造过程理论进行了解析,揭示了一种辩证式的创造观,促进了创造实践与哲学认识的统一。 第三,从价值论和境界观方面,反思并比较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造价值取向和创造境界观的异同,提出“道”与“IFR”融合的动的天人合一观;并且从学理与实践两种层面探讨了创新过程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三者的互动关系,使创造方法论、价值论、认识论由“碎片化”状态,走向系统与融合,以实现三者之间有效互动。 第四,从实践哲学的视角论述了创学理论的实践方法与建设目标,探讨了以“知本达至”为宗旨,知行合一、思行合一、述作合一的创学实践方法;并以“创学”为指导,展开了对TRIZ理论的本土化过程探索;提出了未来创学研究发展方向。 创造过程系统哲学不仅是创造方法论,在认识论、价值论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容。因此,创造过程的系统化,应该是一种多维的综合。研究创造过程哲学,不是去论证这个“作为过程的创造”,而是在“创学”思想的引领下去描述这个过程,并且分析、揭示这个过程,既为中西会通的创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新的途径,又为中西会通的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点。
【关键词】:创学 创造过程 TRIZ 创造规律 IFR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N02;G30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37
  • 1.1 论题的界定15-16
  • 1.2 国内外创造理论研究述评16-19
  • 1.2.1 国外创造理论研究概述16-17
  • 1.2.2 国内创造理论研究简述17-19
  • 1.2.3 存在的问题19
  • 1.3 创造过程哲学的提出19-30
  • 1.3.1 创造过程哲学提出的客观必然性和依据20-21
  • 1.3.2 如何研究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过程21-22
  • 1.3.3 微观视野下的创造过程分阶段模式22-24
  • 1.3.4 中观视野下的创造过程论24-27
  • 1.3.5 创学视野下创造过程系统理论27-30
  • 1.4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30-35
  •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30-31
  • 1.4.2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31-32
  • 1.4.3 论文创新点32-33
  • 1.4.4 研究意义33-35
  • 本章参考文献35-37
  • 第2章 创造过程方法的嬗变与反思37-61
  • 2.1 前技法时代37-39
  • 2.1.1 偶然发明的世纪37-38
  • 2.1.2 没有方法的方法38-39
  • 2.2 “技法时代”对创造方法的认识39-41
  • 2.2.1 技法时代的诞生39-40
  • 2.2.2 传统创造技法内在矛盾与局限性40-41
  • 2.3 “后技法时代”的创造方法理论41-45
  • 2.3.1 “后技法时代”的时代背景与特征41-42
  • 2.3.2 “后技法时代”对创造方法的诠释42-43
  • 2.3.3 TRIZ创新方法的程序与流程43-45
  • 2.3.4 算法与启发:TRIZ创造过程的程序化45
  • 2.4 对创造方法理论的哲学反思45-50
  • 2.4.1 算法程序与创造思维:从“深蓝”谈起45-47
  • 2.4.2 逻辑规则:TRIZ创造过程的形式走向47-49
  • 2.4.3 人文缺失:TRIZ方法的潜在弊端49-50
  • 2.5 无法而法: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创造哲学50-59
  • 2.5.1 中国形上学的创造方法论50-51
  • 2.5.2 法无定法:科学方法向无法而法的超越51-54
  • 2.5.3 道有其道:由技进道54-57
  • 2.5.4 西方创造之技与东方创造之道合璧57-59
  • 本章参考文献59-61
  • 第3章 创造过程认识论追问61-89
  • 3.1 以我观之:创造过程中的第二性问题61-72
  • 3.1.1 创造思维的特质62-65
  • 3.1.2 创造过程的形式逻辑与直觉思维65-66
  • 3.1.3 创造过程中的审美66-67
  • 3.1.4 创造逻辑的互补性:形式逻辑与审美逻辑67-70
  • 3.1.5 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境界70-72
  • 3.2 以物观之:创造过程中的第一性问题72-78
  • 3.2.1 技术系统进化理论73-74
  • 3.2.2 技术系统进化路径74-75
  • 3.2.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75-77
  • 3.2.4 技术系统进化的方向77-78
  • 3.3 以道观之:第一性问题与第二性问题的同一性78-81
  • 3.3.1 创造过程中主客体的交遇78-79
  • 3.3.2 创造过程中思维与规律的互动79-80
  • 3.3.3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80-81
  • 3.4 基于知识、面向人的创造实践81-87
  • 3.4.1 技术知识本体的含义及其演变81-82
  • 3.4.2 知识本体与技术创新理论的融合82-83
  • 3.4.3 知识本体在技术创新中应用83-87
  • 本章参考文献87-89
  • 第4章 TRIZ创新过程认识辩证观89-101
  • 4.1 TRIZ技术创新理论:一种辩证式的创新观89-90
  • 4.2 有限的原理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普遍联系观点90-93
  • 4.2.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91
  • 4.2.2 类比思维在有限原理中的应用91-93
  • 4.3 技术系统的进化机制:矛盾对立与统一93-95
  • 4.3.1 技术系统内部矛盾的普遍性93-94
  • 4.3.2 TRIZ解决矛盾的战略94-95
  • 4.4 技术进化的S曲线法则:量变质变规律95-97
  • 4.5 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否定之否定”规律97-99
  • 本章参考文献99-101
  • 第5章 创造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境界追求101-117
  • 5.1 西方技术创新价值追求——IFR101-105
  • 5.1.1 基于TRIZ理论的技术创新目标101-103
  • 5.1.2 现代西方创新理论中的价值取向与境界追求103-105
  • 5.2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创造价值观——道105-107
  • 5.2.1 中国传统创造价值追求105-106
  • 5.2.2 中国传统创造境界观106-107
  • 5.3 “IFR”与“道”:创造价值向度上的天人共轭107-110
  • 5.3.1 “道”与“IFR”的差异分析107-109
  • 5.3.2 “道”与“IFR”的共通与融合109-110
  • 5.4 天人合一:两种创造价值观融合110-115
  • 5.4.1 天道与人道的融合110-111
  • 5.4.2 创造实践的至高追求:真善美的统一111-113
  • 5.4.3 创造成果的价值判断:新与和的存在113-115
  • 本章参考文献115-117
  • 第6章 创造过程中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有效互动117-127
  • 6.1 创造价值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17-119
  • 6.1.1 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关系117-118
  • 6.1.2 价值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18-119
  • 6.2 价值论、方法论、认识论由碎片化走向融合119-121
  • 6.2.1 解蔽创新过程黑箱,走向认识论与价值论融合119-120
  • 6.2.2 创造价值论从形上的超越走向形下的创造实践过程120-121
  • 6.2.3 创造过程中生态价值的实现何以可能121
  • 6.3 创新境界观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121-124
  • 6.3.1 IFR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指导122-123
  • 6.3.2 技道之间:以技悟道,以道驭术123-124
  • 6.4 创造过程可控论:创造主体认识的升华和价值理性复归124-126
  • 6.4.1 技术控制主义的哲学解读124-125
  • 6.4.2 由创造过程的可控性走向技术可控性125-126
  • 本章参考文献126-127
  • 第7章 创学理论建设与实践127-147
  • 7.1 创学理论实践观:知思行合一127-133
  • 7.1.1 知本达至,自觉创造127-129
  • 7.1.2 彰显创造本性,实现自主创新129
  • 7.1.3 知思行合一,达创造之道129-133
  • 7.2 创学理论研究的导向与原则133-137
  • 7.2.1 以“创”为核心,加强传统与现代的接榫133
  • 7.2.2 以“创”为进路,推动科技与人文的融合133-135
  • 7.2.3 以“创”为追求,促进中西创造观的会通135-137
  • 7.3 创学引导下的TRIZ理论本土化过程探索137-142
  • 7.3.1 TRIZ理论的中国本土化思考138-139
  • 7.3.2 TRIZ与传统创造技法的结合139-140
  • 7.3.3 TRIZ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140-142
  • 7.4 创造过程哲学研究总结与展望142-144
  • 7.4.1 理实交融:加强创学理论对创造实践的指导143
  • 7.4.2 学科交叉:促进创造过程理论向深里去,往高里提143-144
  • 7.5 结束语144-146
  • 7.5.1 “创学”传承与发展144-145
  • 7.5.2 论文自陈与反思145-146
  • 本章参考文献146-147
  • 参考文献147-153
  • 致谢153-15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1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玲玲,张嵩;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创造观解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远德玉;技术过程论的再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李嘉曾;创造本质的哲学阐释与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哲学总结[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李世超;论技术复杂性及其导致的社会脆弱[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11期

5 夏保华;技术哲学研究之我见[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6 高瑞泉;论创造之价值[J];开放时代;1999年01期

7 赵波,陶跃华;本体论及本体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张云台;人工智能及其前景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年06期

9 檀润华,张青华,纪纯;TRIZ中技术进化定律、进化路线及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年01期

10 刘仲林;东西方创造教育的特质与会通[J];教育与现代化;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汪寅;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忠;中国传统创造思想论纲[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马力辉;面向多冲突问题的TRIZ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胡敏中;创造认识论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早霞;类比及其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13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1113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a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