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我国运动鞋专利国际申请竞争情报的实证研究——以美国、德国、日本为竞争对手

发布时间:2018-11-15 13:07
【摘要】:运用描述性统计、词频分析、Ucinet 6.0统计软件,以美国、德国、日本为竞争对手,对上述3国2002—2011年在欧洲专利局申请运动鞋专利的发展趋势、国际专利分类号、申请人及发明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运动鞋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增加,我国运动鞋专利国际申请数量有较大提高,但是尚未形成"量"到"质"的转变。我国运动鞋专利研发与竞争对手的对比表现为研究领域、共生技术交叉研究范围小;职务发明比例低;企业的运动鞋专利研发团队尚未形成、专利研发的投入与产出少;对内部技术的挖掘整合及对外知识共享障碍,使得我国运动鞋专利研发同质性过高。认为加大运动鞋研发的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高绩效的研发团队、加强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研究,是提升我国运动鞋专利国际申请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Abstract]: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Ucinet 6.0 statistical softwar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as competitor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sports shoes in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from 2002 to 2011,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number, Applicants and inventors analyz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sports shoes market,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sports shoes in China has been greatly increased, but the "quantity" to "quality" has not been changed. Th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sports shoes patent R & D and competitors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field is small, the cross-research scope of symbiotic technology is small, the proportion of job invention is low, the sports shoes patent R & D team has not been formed, and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patent R & D are less.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technology and the obstacles of knowledge sharing mak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neaker patent in China too homogeneou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sports sho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enterprises should be optimized, the research team with high performance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the joint research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o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for Chinese sports shoes patent.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体育系;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BTY034)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TY12)
【分类号】:TS943.74;G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重远;;美国职务发明制度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明宇;司虎克;;中美体育器械专利国际申请竞争情报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3 王凤辉,朱影,谷春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8期

4 王燕玲;;基于专利分析的行业技术创新研究: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9年04期

5 李军;唐恒;桂勇;;国内外碳纤维技术专利竞争情报分析[J];情报杂志;2011年09期

6 明宇;司虎克;;耐克运动鞋专利研发团队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3年02期

7 王茜;方千华;;体育技术创新水平的时空模式与国家专利战略的路径选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刘凤朝;潘雄锋;;我国八大经济区专利结构分布及其变动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06期

9 明宇;司虎克;;中国大陆体育器械发明专利的竞争情报分析——基于专利地图技术方法[J];中国体育科技;2013年04期

10 明宇;司虎克;;我国体育品牌生产企业与耐克公司运动鞋专利研发的对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雄锋;;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时空演化的测度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潘雄锋;舒涛;张维维;;中国专利结构趋势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梁政骥;吕拉昌;;基于锡尔系数的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4 贺梅英;戴雪飞;;浅析提高社科类科研项目命中率[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5 刘和东;;中国区域原始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1期

6 潘雄锋;;我国区域科技发展不均衡及其成因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6期

7 陈敏;刘国华;孙雁冰;;科技经费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我国八大经济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8 于成学;董晓辉;;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我国企业专利结构动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7期

9 马天旗;刘欢;;利用专利引证信息评价专利质量的改进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年01期

10 潘雄锋;张维维;;基于空间效应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收敛性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党兴华;查博;;基于协整理论的应用性研究投入比重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周畅;;自主创新能力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门槛效应[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沈能;;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5 潘鑫;王元地;朱晓宁;;区域创新能力:一个技术多元化的视角[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杜俊枢;郭毅;;社会网络技术多样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7 杜俊枢;郭毅;;社会网络技术多样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8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俊周;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明宇;组织知识共享视野下的普通高校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全利平;基于知识网络的科研团队知识及任务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玉明;知识溢出、空间依赖与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范群林;环境技术创新的决策行为及能力影响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闫春;创新开放度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许刚;高校科研团队学术生态系统分析与优化[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胡钢;动态能力对企业多元化及其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衍喜;学科团队竞争力分析与评价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巴金;电动汽车的专利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沈露威;我国有效专利区域分布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钱雪;高校教学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秀莉;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石国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战略转型问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李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炳刚;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科团队管理与支持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施军;江苏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路径实证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10 杨松青;高校科研团队协作相关因素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重远;;美国职务发明制度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杨云滨,史先东,杨磊;院校局部科研协作及政策导引——谈《基础部关于科研协作的管理办法》[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 郭斌,陈劲,毛义华;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的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1997年S1期

4 周鹤林,赵乔干;关于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建设的几个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02期

5 王凤辉,朱影,谷春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8期

6 杨武;;专利数据在测度创新技术变化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7期

7 陈震;;职务发明人科技转化中权益保障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8 黄鲁成;李江;;基于生态学的体育专利技术与奥运会竞赛项目协同进化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4期

9 许小东;R&D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01期

10 杨映珊,陈春花;科研组织团队运作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j华;;我国PAN基碳纤维的现状与发展[A];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增强体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明;高等学校专利生产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戴s,

本文编号:2333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333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