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科技合作的云南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6:23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在科技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对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一个迅速发展中的大国,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十分重视与近在咫尺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以下简称次区域)开展科技合作;科技合作已成为中国与次区域全方位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参与次区域科技合作的主体,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准确把握和确定云南在中国与次区域合作中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云南省与次区域科技合作的政策,不仅对云南省而且对我国开拓大湄公河流域国家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进出口商业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次区域各国间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泰国,越南处于第二层次,缅甸、柬埔寨、老挝处于第三层次;各成员科研基础薄弱,资金匮乏;对基础科学的研究重视不够,对先进技术的需求过多地依赖国外;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有的国家基本上没有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很微乎其微。云南省与次区域各成员都有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科技合作的愿望和基础,而且双方在技术上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云南省与次区域开展科技合作是完全合理且切实可行的。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云南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参与了次区域多个领域的科技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总体科技水平低,合作项目难以落实;合作主要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深度不够;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市场作用不足;缺乏国际科技合作人才等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云南省与次区域开展科技合作的总思路、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微观政策以及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解决科技合作中的现存问题,对促进云南省与次区域科技合作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最后文章对次区域科技合作做了趋势分析及发展展望:科技合作不断深入和扩大,双方的科技经济都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在次区域逐渐形成科技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322.5
本文编号:2696649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3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现状的几点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01期
2 杨宇白,胡矿;次区域合作中云南贸易与投资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4期
3 杜涛,齐欢;2003年云南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1期
4 李廷勇;入世后我国科技政策的基本走向[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4期
5 李纪珍;研究开发合作的原因与组织[J];科研管理;2000年01期
6 喻常森,方倩华;东盟“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战略构想探讨[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2期
7 莫泰尧,李平;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推动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思想战线;2004年03期
8 郭祥焰;郭永文;;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绩斐然、前景广阔[J];特区经济;2006年04期
9 曹大明,李平;云南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科技合作五年回顾[J];云南科技管理;2003年02期
10 齐欢,高玉梅,曾爱民;越南科技发展情况解读[J];云南科技管理;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696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69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