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
发布时间:2020-06-12 23:52
【摘要】:1914 年夏,几位留美的中国学生感于中国科学的落后,在康乃尔大学发起成立“科学社”,次年改组为中国科学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会团体。1918 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组织机构日趋完善,既定的各项事业渐次得以实现。1960 年完成历史使命,宣告解散。中国科学社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综合性、群众性科学团体。 本文全面考察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历程、科学思想与实践,纵、横结合分析,力求探究中国科学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科学的现代化转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科学社的发展,经历了酝酿、创立、壮大、曲折、复苏,直至结束的艰辛历程,是挫折中求生存的历史。在宗旨、内部建制、事业规划等方面,中国科学社效法欧美学会团体,引进民主选举程序和学术交流机制。在四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社积极致力于科学宣传与普及、科学体制化的探索、教育的改良以及中国的学科建设等,从而直接推进了中国科学的体制化。在思想认识上,中国科学社对科学的理解要相对完整、理性的多,在“科玄论战”、“科学化运动”中能够捍卫科学立场,始终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论文对中国科学社以基本肯定,并揭示其历史经验与教训。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322.9
本文编号:2710292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322.9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丰云;顾家山;丁多彪;沐小龙;;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化学[J];大学化学;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荣花;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顾亚飞;体育、教育及社会的科学理念整合与发展应用之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2 夏文华;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历史的文化考察[D];山西大学;2007年
3 戴现华;抗战时期大后方科学团体的嬗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王伟杰;中国留美学生月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0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271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