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群体与特征分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14 00:40
采用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对院士群体的年龄结构、当选年龄、出生地、工作地、性别比、留学比、所属机构等进行量化研究,探究经济社会给院士群体特征带来的影响;通过统计院士社会兼职状况,结合院士社会职能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院士社会行为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综合以上,进一步探讨院士群体与经济社会的交互影响关系。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0,52(01)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现有院士年龄结构
表2反映了不同时期院士出生地分布状况:(1)1910年前我国正值洋务运动中后期,江浙一带的经济文化水平要高于其他地方,能够为当地人口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当时出生的院士多集中于江苏省和浙江省。(2)1911—1930年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动乱的时期,此时出生的院士仍然集中在江苏省和浙江省,占这一时期出生院士总数的33%;北京籍和上海籍的院士占比也较高,分别为8.3%和7.8%。(3)1931—1950年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一阶段出生的院士虽仍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江苏省和浙江省所占比例下降,只有27.1%,上海籍院士数量增长较快,占14.3%,院士的出生地逐渐扩展至其他中部地区。(4)1951年以后,江浙地区出生的院士占比进一步下降,只有21.3%。出生地位于沿海的福建和广东热度下降,中部地区的安徽和湖南热度上升。院士出生地域从沿海向内陆扩散的变化趋势,是现代科学在中国逐渐由沿海向内陆扩散这一渐进过程的客观反映[16]。我国院士的出生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较快的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广东、福建地区,除上海市出生的院士数量保持上升态势外,其他四地均相反,这与对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的统计结果有所不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与国家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15]。大众教育的普及、院士数量的增多、院士制度的不断完善等诸多因素推动我国院士出生地向非集中化趋势演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概述[J]. 武虹,齐硕,杨宝龙. 今日科苑. 2017(09)
[2]中国杰出科学家年龄管理策略的新思考——从近十年(2001—2010)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比较的反差谈起[J]. 徐飞,陈仕伟. 科学学研究. 2012(07)
[3]“采集工程”的缘起、进展与意义[J]. 王春法.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02)
[4]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对科研创新的影响——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比较为例[J]. 徐飞,汪士. 科学学研究. 2010(07)
[5]女性科学家科研产出之谜及原因初探[J]. 徐飞,杨丽. 科学学研究. 2009(11)
[6]中国科学院女性院士特征状况计量分析[J]. 杨丽,徐飞. 科学学研究. 2008(05)
[7]大众传媒对院士科学传播行为的影响分析[J]. 詹正茂,舒志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8]关于完善我国院士制度的若干建议[J]. 赵德国,蔡言厚,王凌峰,冯用军.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8(02)
[9]关于完善我国院士制度的若干建议[J]. 赵德国,蔡言厚,王凌峰,冯用军.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8 (02)
[10]对技术化科学的哲学思考[J]. 段伟文. 哲学研究. 2007(03)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 卜晓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研究[D]. 杨琳.中南大学 2014
[2]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D]. 陶爱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87453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0,52(01)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现有院士年龄结构
表2反映了不同时期院士出生地分布状况:(1)1910年前我国正值洋务运动中后期,江浙一带的经济文化水平要高于其他地方,能够为当地人口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当时出生的院士多集中于江苏省和浙江省。(2)1911—1930年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动乱的时期,此时出生的院士仍然集中在江苏省和浙江省,占这一时期出生院士总数的33%;北京籍和上海籍的院士占比也较高,分别为8.3%和7.8%。(3)1931—1950年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一阶段出生的院士虽仍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江苏省和浙江省所占比例下降,只有27.1%,上海籍院士数量增长较快,占14.3%,院士的出生地逐渐扩展至其他中部地区。(4)1951年以后,江浙地区出生的院士占比进一步下降,只有21.3%。出生地位于沿海的福建和广东热度下降,中部地区的安徽和湖南热度上升。院士出生地域从沿海向内陆扩散的变化趋势,是现代科学在中国逐渐由沿海向内陆扩散这一渐进过程的客观反映[16]。我国院士的出生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较快的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广东、福建地区,除上海市出生的院士数量保持上升态势外,其他四地均相反,这与对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的统计结果有所不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与国家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15]。大众教育的普及、院士数量的增多、院士制度的不断完善等诸多因素推动我国院士出生地向非集中化趋势演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概述[J]. 武虹,齐硕,杨宝龙. 今日科苑. 2017(09)
[2]中国杰出科学家年龄管理策略的新思考——从近十年(2001—2010)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比较的反差谈起[J]. 徐飞,陈仕伟. 科学学研究. 2012(07)
[3]“采集工程”的缘起、进展与意义[J]. 王春法.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02)
[4]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对科研创新的影响——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比较为例[J]. 徐飞,汪士. 科学学研究. 2010(07)
[5]女性科学家科研产出之谜及原因初探[J]. 徐飞,杨丽. 科学学研究. 2009(11)
[6]中国科学院女性院士特征状况计量分析[J]. 杨丽,徐飞. 科学学研究. 2008(05)
[7]大众传媒对院士科学传播行为的影响分析[J]. 詹正茂,舒志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8]关于完善我国院士制度的若干建议[J]. 赵德国,蔡言厚,王凌峰,冯用军.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8(02)
[9]关于完善我国院士制度的若干建议[J]. 赵德国,蔡言厚,王凌峰,冯用军.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8 (02)
[10]对技术化科学的哲学思考[J]. 段伟文. 哲学研究. 2007(03)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 卜晓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中国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研究[D]. 杨琳.中南大学 2014
[2]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D]. 陶爱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87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58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