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技创新文化的生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22:05

  本文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的生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富兰克林说过:“停止了创新思想,便是停止生命。”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动力。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发展过程中,它的文化内涵逐渐积淀和彰显出来,这种文化并返回来孕育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使人们日益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文化的意义正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开始进行探讨,但这些探索大多是既成性的、粗线条的、零散的,既缺乏系统性,又不够深入。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化理论和科技创新理论的演变,综合运用科技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科学史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从生成论的视角,探讨科技创新文化的问题。文中以科技创新行为的考察为逻辑起点,全面阐述科技创新文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是如何积淀和生成起来的问题。首先,通过对文化理论、科技创新理论的研究入手,进一步阐述文化与科技创新的理论契合;其次,从创新行动与个体文化的缘起、创新困局与创新个体文化的演绎和持续创新与创新个体文化的空间探讨科技创新个体文化的确立;然后从创新整体与组织行为文化、创新角色的整合与组织制度文化、价值博弈与组织价值观来分析创新的实现与科技创新组织文化的构建;再次,从个体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组织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创新社会文化的自我诠释来解析科技创新社会文化的形成;最后,从树立创新文化观念,加强创新文化制度建设,弘扬创新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来完善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以求创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文化 生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30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文献综述12-16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2-14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4-16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意义16-17
  • 1.3.1 研究思路方法16
  • 1.3.2 研究意义16-17
  • 1.4 本文结构及创新之处17-18
  • 1.4.1 本文结构17
  • 1.4.2 创新之处17-18
  • 第2章 科技创新文化的理论基础18-28
  • 2.1 文化及文化变迁理论18-19
  • 2.1.1 文化的定义18-19
  • 2.1.2 文化变迁19
  • 2.2 科技创新理论19-22
  • 2.2.1 科技创新的界定19-20
  • 2.2.2 科技创新的特性20-22
  • 2.3 文化与科技创新的理论契合22-28
  • 2.3.1 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补性22-25
  • 2.3.2 文化与科技创新理论演进的融合25-26
  • 2.3.3 科技创新文化26-28
  • 第3章 创新行为与创新个体文化的确立28-37
  • 3.1 创新行动与个体文化的缘起28-31
  • 3.1.1 创新动机与创新观念28-29
  • 3.1.2 创新行动与创新精神29-30
  • 3.1.3 创新个体文化的自我透析30-31
  • 3.2 创新困局与创新个体文化的演绎31-34
  • 3.2.1 复杂性与求真及合作31-32
  • 3.2.2 不确定性与乐观及毅力32-33
  • 3.2.3 风险性与冒险及奉献33-34
  • 3.3 持续创新与创新个体文化的空间34-37
  • 3.3.1 务实求真34
  • 3.3.2 开拓进取34-35
  • 3.3.3 团结协作35
  • 3.3.4 理性冒险35
  • 3.3.5 坚持不懈35-37
  • 第4章 创新实现与创新组织文化的构建37-45
  • 4.1 创新整体与组织行为文化37-39
  • 4.1.1 合作行为37-38
  • 4.1.2 自发秩序38-39
  • 4.2 创新角色的整合与组织制度文化39-42
  • 4.2.1 角色冲突与协调39-41
  • 4.2.2 组织规章制度41-42
  • 4.3 价值博弈与组织价值观42-45
  • 4.3.1 价值创造与博弈42-43
  • 4.3.2 组织价值观43-45
  • 第5章 创新繁荣与创新社会文化的形成45-53
  • 5.1 个体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45-47
  • 5.1.1 个体文化示范效应与社会文化的进步45-46
  • 5.1.2 社会文化对个体文化的促进46-47
  • 5.2 组织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47-49
  • 5.2.1 组织文化的影响与社会文化的丰富47-48
  • 5.2.2 社群资本与组织文化效率的提升48-49
  • 5.3 创新社会文化的自我诠释49-53
  • 5.3.1 开放交流49
  • 5.3.2 自由民主49-50
  • 5.3.3 竞争合作50-51
  • 5.3.4 冒险宽容51-53
  • 第6章 完善科技创新文化53-61
  • 6.1 树立创新文化观念53-55
  • 6.1.1 培育创新意识53-54
  • 6.1.2 鼓励竞争,宽容失败54-55
  • 6.1.3 尊重创新人才55
  • 6.2 加强创新文化制度建设55-58
  • 6.2.1 强化伦理道德规范56
  • 6.2.2 改进组织规章措施56-57
  • 6.2.3 完善法律手段57-58
  • 6.3 弘扬创新社会文化58-61
  • 6.3.1 扬古融今58-59
  • 6.3.2 东西合璧59
  • 6.3.3 构建学习型社会59-61
  •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4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好风凭借力[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07期

2 ;2011全国工程设计科技创新大会召开[J];建筑技术;2011年07期

3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 着力推进湖北跨越式发展——铁四院科技创新的调查与思考[J];世纪行;2011年08期

4 ;卢展工:以“三个提升”加强科技创新[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14期

5 郑根富;;科技创新为节能减排助力——2011全国工程设计科技创新大会“能源·工业”分会场综述[J];中国勘察设计;2011年07期

6 ;市政府关于确定2011年南京市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通知[J];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06期

7 ;建设新型创新文化 开启原始性创新之门[J];科技传播;2011年15期

8 ;我校陈文聪博士荣获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资助[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世界科技创新十大特点[J];中国经济快讯;2000年05期

10 黄坤明;;发展十大产业,动力在科技创新——国内兄弟城市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措施的借鉴思考[J];杭州科技;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培时;;发展科普事业 促进科技创新[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守信;;依靠科技创新 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3 王守信;;依靠科技创新 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4 刘业翔;;科技创新中最新科技信息的获得——简介互联网上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吴国庆;;浙江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选择[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6 吴德葵;郝炳权;;关于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路[A];发展篇——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十辑[C];2004年

7 陈健生;;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定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赵永民;刘永泉;杨合冉;王义平;庞洪庆;;实施五大创新工程 争创一流杂交棉制种企业[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朱福兴;上官敬芝;李惠娟;;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朱玉春;郭江;;陕西果业科技进步率的测定与分析:1995~2002年[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郭小伟;市科委:以“两大抓手”推进社会创新文化建设[N];重庆日报;2009年

2 李将辉;创新文化:创新之树的苗圃[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赵德胜;创新文化凝聚企业核心动力[N];中国企业报;2008年

4 田建国;科技创新呼唤理论文化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田建国;科技创新呼唤理论文化创新[N];联合日报;2006年

6 王志平 王 遥 本报记者 吕子豪;科技创新助宝硕集团大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张洪 老莫;乳业革命从科技创新开始[N];中国企业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苏冠群;获三项科技创新[N];中国水利报;2005年

9 蔡忠平;科技创新话结合[N];福建科技报;2005年

10 崔凯 刘军一;科技创新贵在得法[N];解放军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刘红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3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阳光辉;科技创新市场的国家干预法律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程萍;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6 赵志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7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聂颖;中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刘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0 陈凤娣;论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旭霞;科技创新文化的生成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周照;我国高校科技力量布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肖杰;论科技创新下的技术预见[D];广西大学;2007年

4 佘小琼;以科学人文主义促进广西科技创新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管弘;创业板市场与有色冶金科技创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6 王宇;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赖黎黎;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廖允勇;西部地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陈慧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法立法构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猛;产学研合作思想的价值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的生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89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7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