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合肥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3:05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合肥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体系、产业形态、竞争格局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发展路径、组织模式、成长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引领战略的支撑点、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先遣军,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战略迫在眉睫。由此,2011年7月4日,科技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国科发火(2011)259号)。 《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的思路,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按照“深化改革、加强统筹、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总体要求,提出开展“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核心内容就是“建设四类园区、完成两大任务、发挥三个作用”,即进一步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的指导;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任务,完善高新区考核评价体系,将高新区纳入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 目前,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合肥市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的示范区的核心区,如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是打造自主创新高地、挖掘创新资源潜力,以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关键。 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概括分析了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的对策及知识创新云平台的构建。 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理论、知识创新理论及云计算理论。 第三部分概括分析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首先介绍合肥高新区2006—2011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然后重点分析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包括家电产业集群、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及科技研发孵化集群。 第四部分运用SWOT方法详细分析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与外部因素(机遇与挑战),发现SO战略是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的最优选择。 第五部分提出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的措施。 第六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立足于合肥高新区实际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云平台,包括平台的功能、原则、平台体系结构、运行保障机制及管理办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高新区 产业集群 战略 知识创新 云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G32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图表目录11-12
  • 1 引言12-16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目的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13-15
  • 1.2.1 研究思路13-14
  • 1.2.2 研究内容14
  • 1.2.3 研究方法14-15
  • 1.3 研究进程甘特图15
  • 1.4 创新点15-16
  • 2 相关理论概述16-33
  • 2.1 产业集群理论16-27
  • 2.1.1 产业集群的内涵16-17
  • 2.1.2 产业集群的分类17
  • 2.1.3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17-20
  • 2.1.4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要素、条件及方式20
  • 2.1.5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相关理论20-27
  • 2.2 知识创新理论27-31
  • 2.2.1 知识创新内涵27-28
  • 2.2.2 知识创新模型28-31
  • 2.3 云计算理论31-33
  • 2.3.1 云计算概念31
  • 2.3.2 云计算特点31-33
  • 3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33-38
  • 3.1 合肥高新区经济发展现状33
  • 3.2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33-38
  • 3.2.1 家电产业集群发展现状34
  • 3.2.2 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34-36
  • 3.2.3 科技研发孵化集群发展现状36-38
  • 4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SWOT分析38-46
  • 4.1 优势分析(STRENGTHS)38-40
  • 4.1.1 良好的发展基础38
  • 4.1.2 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38-40
  • 4.1.3 完善的技术创新环境40
  • 4.2 劣势分析(WEAKNESSES)40-41
  • 4.2.1 要素制约发展40-41
  • 4.2.2 产业集而不聚41
  • 4.2.3 产业链条不够长41
  • 4.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41-43
  • 4.3.1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41-42
  • 4.3.2 省、市高度重视高新区发展42
  • 4.3.3 政策配套日益完善42-43
  • 4.4 挑战分析(THREATS)43-45
  • 4.4.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43
  • 4.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方式的转变43
  • 4.4.3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43-45
  • 4.5 战略选择45-46
  • 5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措施46-50
  • 5.1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扶持46-47
  • 5.1.1 扩展招商渠道,引领产业链条的提升46
  • 5.1.2 构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云平台,加强集群内聚性46-47
  • 5.2 强化技术和人才支撑47-48
  • 5.2.1 以技术标准为先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47-48
  • 5.2.2 营造人才发展环境,集聚创新人才48
  • 5.3 吸收广泛的社会资本48-49
  • 5.4 创造良好的文化和制度环境49-50
  • 5.4.1 加强集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创新氛围49
  • 5.4.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增强产业承载能力49-50
  • 6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云平台的构建50-61
  • 6.1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云平台功能52
  • 6.1.1 知识扩散功能52
  • 6.1.2 知识共享功能52
  • 6.1.3 知识创新功能52
  • 6.2 平台构建原则52-54
  • 6.2.1 整体性原则53
  • 6.2.2 开放性原则53
  • 6.2.3 结网性原则53-54
  • 6.3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云平台体系结构54-56
  • 6.3.1 知识共享模块54-55
  • 6.3.2 竞争情报模块55
  • 6.3.3 知识检索模块55-56
  • 6.3.4 中介服务模块56
  • 6.3.5 平台管理模块56
  • 6.4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云平台运行保障机制56-59
  • 6.4.1 政策保障机制56-57
  • 6.4.2 合作协调机制57
  • 6.4.3 创新激励机制57-58
  • 6.4.4 安全运行机制58-59
  • 6.5 合肥高新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云平台管理办法59-61
  • 6.5.1 管理机构与建设单位职责59
  • 6.5.2 建设期管理59
  • 6.5.3 经费补助与使用管理59-60
  • 6.5.4 运行与评估60-61
  • 参考文献61-69
  • 致谢69-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和参与的科研项目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宫;牛秦洲;;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J];情报科学;2012年05期

2 李琳;;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七因素模型”[J];求索;2007年08期

3 路甬祥;知识创新是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不竭源泉与动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结回顾[J];求是;1999年17期

4 李琳,陈晓红;基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年03期

5 王睿;曹芳萍;;高科技产业集群演进理论综述[J];商业时代;2010年35期

6 杨晓明;王君磊;王兆凯;;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年13期

7 王培林;;基于二维分析的企业知识创造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06期

8 夏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测算[J];求索;2012年09期

9 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08期

10 程胜;张俊飚;;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过程的稳态和混沌分析[J];学术月刊;2007年10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合肥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396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