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的耦合—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17:00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的耦合—协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越来越依靠创新的推动。而区域创新作为国家创新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区域创新的驱动下,区域内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如何解释创新产出效应的动因、结构、运行机制、互动机理、要素耦合等问题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绝大多数学者对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都只限于两个子系统之间,鲜有对区域创新系统内部主体间要素的流动与耦合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三螺旋理论为框架,对三螺旋理论的内涵、区域创新主体及其创新要素构成、要素流动、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借鉴波特的钻石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耦合—协同的理论模型,并从复杂系统协同论角度出发,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子系统间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程度定义为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协同度,构建了耦合关联度和协同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三螺旋创新主体为划分依据,分别建立了各子系统的区域创新耦合—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权重进行了科学计算。最后,对辽宁省区域创新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转型、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为研究阶段,分析了辽宁省2003、2006、2009及2012年的区域创新耦合协同度,以了解新时期辽宁省区域创新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表明:2003至2012年,辽宁省区域整体的创新耦合度偏低,大多处于中度耦合及失调状态,仍处于成长阶段。直至2012年才刚刚进入勉强协调的阶段,协调程度仍比较低,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协同上升的趋势。在对上述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今后的创新活动中,辽宁省要充分重视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政府支持创新的力度,增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中介机构,同时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以期对今后辽宁省的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 要素流动 耦合协同度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32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及现实价值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5
- 1.2.1 三螺旋理论的研究综述11-12
- 1.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综述12-14
- 1.2.3 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14-15
- 1.3 论文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15-18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15
- 1.3.2 研究方法及论文技术路线15-18
- 2 相关理论问题研究18-23
- 2.1 区域的界定18
- 2.2 创新的内涵18
- 2.3 三螺旋理论内涵18-20
- 2.4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内涵20
- 2.5 耦合—协同学理论内涵20-23
- 2.5.1 耦合理论20-21
- 2.5.2 协同学理论21-23
- 3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耦合—协同运行机制及理论模型23-42
- 3.1 区域创新主体及要素构成23-26
- 3.1.1 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创新要素23-24
- 3.1.2 政府及其创新要素24-25
- 3.1.3 企业及其创新要素25
- 3.1.4 中介机构及其创新要素25-26
- 3.2 区域创新要素的流动26-30
- 3.2.1 知识、技术要素的流动27
- 3.2.2 人才要素的流动27-28
- 3.2.3 信息要素的流动28-29
- 3.2.4 资金要素的流动29-30
- 3.3 区域创新耦合—协同运行机制30-40
- 3.3.1 协同动力机制30-33
- 3.3.2 选择分工机制33-34
- 3.3.3 利益分配机制34-36
- 3.3.4 风险管理机制36-38
- 3.3.5 监督保障机制38-40
- 3.4 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耦合—协同的理论模型40-42
- 4 耦合—协同测度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42-57
- 4.1 模型的构成及功能42
- 4.2 模型的构建42-44
- 4.2.1 耦合关联度模型42-43
- 4.2.2 耦合协同度模型43-44
- 4.3 耦合—协同的评价指标体系44-57
- 4.3.1 构建原则44-45
- 4.3.2 指标体系构建及检验45-53
- 4.3.3 指标解释53-57
- 5 辽宁省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耦合—协同的实证分析57-73
- 5.1 数据收集及无量纲化处理57-58
- 5.1.1 数据收集及缺损数据处理57
- 5.1.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57-58
- 5.2 熵值赋权法确定权重58-63
- 5.2.1 熵值赋权法的基本原理58
- 5.2.2 熵值赋权法确定权重的具体步骤58-63
- 5.3 耦合关联度及耦合协同度测评63-67
- 5.3.1 序参量的选取63
- 5.3.2 序参量的有序度63-65
- 5.3.3 子系统的有序度65-66
- 5.3.4 耦合关联度及协同度测评66-67
- 5.4 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67-73
- 5.4.1 结果分析67-70
- 5.4.2 对策建议70-73
- 结论与展望73-75
- 参考文献75-78
- 附录A 原始数据78-80
- 附录B 标准化数据80-82
- 附录C 评价指标比重表82-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84-85
- 致谢85-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俊华;王耀德;程月明;;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3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主体间要素的耦合—协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005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