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传统文化视域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7-05-28 07:02

  本文关键词:传统文化视域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科学技术在其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当今科学面对的三大挑战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高技术评估的困难和科学与人文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未来科学发展的进程与特点。英国学者斯诺在其著作《两种文化》中指出,20世纪的学术文化已经成为了“科学的”和“人文的”两个壁垒森严的世界,这种分裂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缺失,以致使人们对现代社会缺少正确的判断。斯诺曾经指出,人文学者和科学学者在认识科学时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不理解的鸿沟”,甚至还存在着“敌意与反感”。①由于科学文化日益扩张,逐渐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引导,从而背离了人们使用科学技术的初衷,继而引发了人与世界的双重危机。 其实,我们的世界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适用于科学理性的事实世界;一个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世界。理性的缺失会使人们通向迷信和疯癫,人文的失落会导致冷漠和虚无。理性和人文,就是米兰·昆德拉提到的“重”和“轻”,就是尼采说的“日神”和“酒神”。为了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缓解和消除二者之间的紧张和矛盾,我们首先要理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我们才能在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与分裂的基础上,寻找融合它们的可能性。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二者的关系,同时提出在当今时代背景条件下如何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问题。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的界定。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对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以及人文精神与人本主义作了区分,综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第二章阐述了当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以及二者融合的意义。分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裂的客观现象,认识到二者融合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首先针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了讨论。然后分别分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各自的特征。第四章梳理了西方和我国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情况的历史演进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如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则社会将稳定而有序地发展;如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或一方缺失,那么社会将停滞倒退,各种矛盾激化,人的精神畸形发展。第五章是以前几部分的论述为基础,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启示意义。得出结论:要解决一系列的人类生存危机,需要努力促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最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有益因素中寻取化解文化危机的途径。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0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4
  • 绪论14-19
  • (一) 研究背景14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1.研究目的14
  • 2.研究意义14-15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15-17
  • 1.国外研究状况15
  • 2.国内研究状况15-17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7-18
  • 1.研究思路17
  • 2.研究方法17-18
  • (五) 论文的创新点18-19
  • 1.研究方法创新18
  • 2.研究角度新颖18-19
  • 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19-27
  • (一)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19-22
  • 1.科学19-20
  • 2.科学主义20
  • 3.科学精神20-22
  • (二)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22-25
  • 1.人文22-23
  • 2.人本主义23
  • 3.人文精神23-25
  • (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25-27
  •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区别25-26
  •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互补26-27
  • 二、 当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及融合的意义27-31
  • (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27-28
  • 1.科学精神的误读27
  • 2.人文精神的缺失27-28
  •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长期分裂28
  • (二)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28-31
  • 1.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29
  • 2.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9-30
  • 3.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30-31
  • 三、 我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析31-37
  • (一)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争论31-32
  • 1.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无科学精神的争论31-32
  • 2.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无人文精神的争论32
  • (二) 我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特征32-34
  • 1.实用性倾向32-33
  • 2.非理性思维33
  • 3.经验性归纳33-34
  • 4.整体性思维34
  • (三) 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特征34-37
  • 1.注重德性34
  • 2.以人为本34-35
  • 3.和合精神35
  • 4.群体本位35-37
  • 四、 中西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历史脉络37-43
  • (一) 西方历史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情况37-40
  • 1.古希腊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朴素统一37
  • 2.中世纪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时失落37-38
  • 3.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复苏融合38-39
  • 4.十七世纪以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对立分裂39-40
  • (二) 我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情况40-43
  • 1.春秋战国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原始统一40
  • 2.秦汉至清末时期人文精神压制科学精神40-41
  • 3.五四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短暂融合41
  • 4.建国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平衡发展41-43
  • 五、 传统文化对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43-47
  • (一) 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启示43-44
  • 1.重直觉和内心体悟,充实人的精神世界43
  • 2.重整体与综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3-44
  • (二) 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启示44-45
  • 1.注重德性,提高人们的心性修养44
  • 2.天人合一思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44-45
  • (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途径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科学史与历史学:对话及其可能[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徐莉炜;;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高瑞泉 ,袁进 ,张汝伦 ,李天纲;人文精神寻踪[J];读书;1994年04期

4 谷声然;;人文精神的内涵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白春阳;;价值论视域中的科学主义反思[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贾春娟;;试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张立文,包霄林;和合学:新世纪的文化抉择——关于一种文化战略选择的访谈[J];开放时代;1997年01期

8 常春兰;科学的人文精神 或人文的科学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张学广;;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J];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解丽霞;;中西人文精神的源起、演变与融合[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传统文化视域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2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02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d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