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科研管理论文 >

科研激励机制的理论探讨

发布时间:2017-05-30 03:10

  本文关键词:科研激励机制的理论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就长期困扰科研机构中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科研人员强烈的个性特征如何溶于科研组织团队、如何面对科研人员的流动性特征、科研机构长期忽视维持因素的体制应如何改变等等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思索,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科研活动特点、科研人员的个性及需求特征,根据经典的激励基本原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滋伯格的双因素论为基本理论基础,确定经济、组织、管理、环境、成长、评价六个因子作为科研激励的维持-激励因子,并构建科研激励机制的三个模块,针对实际提出系统的运行机制。同时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科研激励机制作为典型案例,对所确定的因子和构建的模块进行验证,对个案进行评估和分析。
【关键词】:科研 激励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311
【目录】:
  • 1、前言14-16
  • 1.1.科研激励机制研究的需求14-15
  • 1.2.该项研究的社会背景15
  • 1.3.在科研单位引入激励机制的出发点15-16
  • 1.4.科研管理激励理论研究的急迫性16
  • 2.激励机制的理论阐述16-22
  • 2.1.激励的定义16-17
  • 2.2.激励理论的沿革概述17
  • 2.3.激励理论的分类以及各种有影响理论的简单阐述17-22
  • 2.3.1.需要型激励理论17-20
  • 2.3.1.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7-18
  • 2.3.1.2.奥尔德费的ERG理论18
  • 2.3.1.3.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18-19
  • 2.3.1.4.赫斯伯格的双因素论19-20
  • 2.3、2.过程型激励理论20
  • 2.3.2.1.亚当斯(AdamsJS)公平理论20
  • 2.3.2.2.佛隆(VroomVH)的期望值理论20
  • 2.3.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20-21
  • 2.3.4 综合激励理论21-22
  • 2.3.4.1.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21
  • 2.3.4.2.迪尔(DirWR)综合激励模式21-22
  • 3.科研人员的特征以及科研激励的本质、作用分析22-32
  • 3.1.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特征22-25
  • 3.1.1 科技活动具有初期阶段的方向不确定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特征22-23
  • 3.1.2.科技活动过程的长期性23-24
  • 3.1.3.科技活动结果的不可预测性24
  • 3.1.4.科技活动的成果与努力不成正比性24-25
  • 3.1.5.竞争的双重性25
  • 3.2.科技人员的个性特征25-28
  • 3.2.1.较强的自主意识26
  • 3.2.2.独立的价值现26-27
  • 3.2.3.较强的流动意愿27-28
  • 3.2.4.蔑视权威28
  • 3.3.科技人员的需求特性28-30
  • 3.3.1.科技人员更渴望成就、追求被认可28-29
  • 3.3.2.科研人员对关系的需要,体现在对知识交流的需要上29
  • 3.3.3.与管理人员相比较,科技人员对权力的需要取向不显著29-30
  • 3.4.科研活动中激励机制的本质分析30-32
  • 4.科研激励理论的构架及激励因子的分析32-39
  • 4.1.科研激励理论的基本构架和原则32-36
  • 4.1.1.基本构架32-33
  • 4.1.2.构建原则33-36
  • 4.1.2.1.公平、公开、规范、系统性原则33-34
  • 4.1.2.2.需求满足原则34
  • 4.1.2.3.动态原则34-35
  • 4.1.2.4.目标统一原则35
  • 4.1.2.5.流动性原则35-36
  • 4.1.2.6.人力资源均衡分布原则36
  • 4.1.2.7.尽可能的定量评估原则36
  • 4.2.激励因子的选择36-39
  • 4.2.1.维持因子37-38
  • 4.2.1.1.经济(J)37-38
  • 4.2.1.2.管理(G)38
  • 4.2.1.3.组织(Z)38
  • 4.2.1.4.环境(H)38
  • 4.2.2.激励因子38-39
  • 4.2.2.1.成长(C)39
  • 4.2.2.2.评价(P)39
  • 4.2.3.分析39
  • 5.科研激励模块以及相应措施39-47
  • 5.1.科研人员综合需求模块39-42
  • 5.1.1.薪酬激励40-41
  • 5.1.2.管理激励41-42
  • 5.1.2.1.科研项目聘用制度41
  • 5.1.2.2.岗位聘用制度41-42
  • 5.2.科研人员组织文化环境维持模块42-45
  • 5.2.1.目标42-43
  • 5.2.2.具体内容43-45
  • 5.2.2.1.组织激励43-44
  • 5.2.2.2.环境激励44-45
  • 5.3.科研人员的目标激励模块45-47
  • 5.3.1.目标45-46
  • 5.3.2.具体内容46-47
  • 5.3.2.1.成长激励46
  • 5.3.2.2.评价激励46-47
  • 6.个案分析47-53
  • 6.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的背景及实施方案介绍47-48
  • 6.2.介绍地球化学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激励机制。48-50
  • 6.2.1.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48
  • 6.2.2.组织管理方面,实行岗位聘任制和项目聘用制48
  • 6.2.3.在分配制度方面48
  • 6.2.4.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48-49
  • 6.2.5.在人才成长培养方面49-50
  • 6.2.6.在评估制度方面50
  • 6.3.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促进了研究所人才结构的转变和科研水平的提高。50-53
  • 7.结论与讨论53-54
  • 7.1.激励机制中重个人,轻团队,缺乏整体协调作战的问题。53
  • 7.2.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问题。53
  • 7.3.客观预期与心理适应问题。53
  • 7.4.针对科研活动的不可预测性,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客观评价问题。53-54
  • 致谢54-55
  • 主要参考文献55-57
  • 附录57-58
  • 原创性生声明58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学学文章要目辑览(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年02期

2 王粹刚;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发展及其趋势[J];科研管理;1987年04期

3 查世双;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4期

4 董田春;专科院校科研管理的几个问题[J];科技.人才.市场;1996年05期

5 布玉贵;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及科技开发[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7年01期

6 刘红;科研管理的规范[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8年06期

7 高丹盈;科研管理的不确定性及其定量化方法[J];科研管理;2002年01期

8 张茵;袁亚光;;谈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中的科研与科研管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年03期

9 吴晋雯;;浅谈高职院校科研管理[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中国科研管理研究会将召开第二次学术讨论会[J];管理现代化;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士大;;科研管理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A];转化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何士大;吉训明;陈凌;张新胜;吴燕川;苏结;丁秀娟;王蓉;;科研管理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3 袁波;;转化医学时代下的科研管理[A];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闫雪冬;陈瑛;钱文彩;于新颖;张焕萍;;回顾科研课题十年之概况浅析科研管理有效之策略[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5 夏梅;高德海;徐洁;张侃;赵玉忠;潘志峰;马鲁豫;单秋荣;李胜;;国外科研评估体系分析及对我国科研管理的启示[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6 杨晓红;徐刚;;强化科研管理中的几点思考[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7 李丹;;浅析激励模式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王虹;;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升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傅志奇;王晓红;;科研管理中专家评价系统的有效性[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10 张俊;;论我国渔业科研管理的发展与创新[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研局发出通知部署我院科研管理研究课题申报工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董之鹰;夯实科研管理基础 做好科研文档工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白长茂;研究所科研管理系统开发的实践与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敬一兵;包装科研管理亟待加强[N];中国包装报;2004年

5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管理创新纪实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 徐颖;对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通讯员 侯晓斌;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地方院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张鼐;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为科研管理决策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许凤莲 王升;由控制走向激励的科研管理[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程国栋;“十年一剑”与“一年十剑”[N];科技日报;2004年

10 张广逢;上海期交所在科研管理上要两手抓[N];期货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升;治理演进下企业经营者激励模式的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姚艳虹;基于隐性价值评估的企业高管人员激励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严建新;基础研究中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齐德芬;策略性激励模式及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潘晴燕;论科研不端行为及其防范路径探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何永勃;电阻抗(ECT/ERT)双模态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宋勇;基于回路信息表达的新型联想记忆模型与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何传红;开放式电阻抗成像原理和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范文茹;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琼;科研激励机制的理论探讨[D];贵州大学;2006年

2 陈天翼;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模式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旭扬;试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激励模式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滕兴乐;企业团队激励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吴喜平;湖南电信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设计[D];中南大学;2005年

6 刘彤琳;文物保护科研项目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胡崇高;在信息管理系统(MIS)平台上进行医学科研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赵柳村;基于激励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21”科研管理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李密;基于高新技术生产型国企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的激励模式建立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10 张莎;我国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科研激励机制的理论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keyanlw/406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5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