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风格感知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学位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272.92
【部分图文】:
图 5.1 时间可得性对心理所有权和员工创造力的调节作用图.5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实证研究关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本文通过 process 宏中 Bootstrap 中介于和低于调节变量均值一个标准差的数值上(Hayes, 2013),对时间领导风格感知、心理所有权和员工创造力之间发挥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中 bootstrapping 分析选择相应模型 14,设置为 5000 次重复取 95%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若置信区间的上下限之间都不包含 0,则说效应显著(Shrout & Bolger,2002),结果如下表 5.13 所示。从表中,当员工的时间可得性较低时,领导关怀通过心理所有权影响员工创造效应为 0.107,置信区间为(-0.018,0.222),包含 0,间接效应不工的时间可得性较高时,领导关怀通过心理所有权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间 0.289,置信区间为(0.163,0.433),不包含 0,间接效应显著,结时间可得性这一调节变量取低值时,领导关怀通过心理所有权对员工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晶;;基于领导风格视角的员工沉默行为研究——以大连某四星级酒店为例[J];现代商业;2019年01期
2 方阳春;陈超颖;;包容型领导风格对新时代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7年S1期
3 方阳春;陈超颖;;包容型领导风格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基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徐小静;谢明荣;;基于领导风格理论的员工建言行为有效性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年08期
5 刘泱;朱伟;赵曙明;;包容型领导风格对雇佣关系氛围和员工主动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6年10期
6 张志虎;王义保;;领导风格的影响因素与理性选择[J];领导科学;2014年29期
7 白文清;;对薄弱学校校长领导风格的权变分析[J];祖国;2018年04期
8 夏璐阳;;彭德怀在军事作战中的领导艺术[J];唐山文学;2016年10期
9 李娜;武世龙;;幼儿园园长领导风格述评[J];好家长;2017年34期
10 黄容霞;;大学校长领导风格变迁研究——基于6位校长的个案分析[J];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德润;公共部门中威权型领导风格和集体主义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董临萍;中国企业情境下魅力型领导风格之组织影响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Ambalam Pushpanathan(普施潘);领导风格与组织绩效:基于斯里兰卡小型家族式制造企业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胡晓娣;知识型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吕兴群;科技型新企业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6 梅会英;共享领导风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张雁冰;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刘牧;创业者领导风格、创业团队互动行为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毛忞歆;领导风格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马马度;领导风格、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赟;领导风格感知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2 夏瑾;情绪智力、领导风格与小学教师的心理契约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舒心;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组织学习和创新氛围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8年
4 闫腾;领导风格与员工组织归属感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5 刘乐;领导风格对建设工程项目绿色创新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年
6 李娜;幼儿园园长领导风格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年
7 江贝贝;领导风格对新生代员工抱怨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8 孙越;H银行支行领导风格与员工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9 陈卓;组织内向上影响策略结构及策略有效性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7年
10 万灏;电子商务企业领导风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沟通满意度的中介作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38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83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