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领导决策论文 >

注视反映及影响决策偏好的眼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4 08:11
  采用眼动研究法探究注视对决策偏好的反映及影响。实验1让被试完成特征判断任务,并记录被试的注视行为。注视可能性分析发现,被试在决策前逐渐将注视转向要选择的选项。实验2采用注视追随反应提示范式研究注视对决策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的选择系统地偏向了随机确定的目标选项。结果表明,注视能反映决策偏好,也能影响决策偏好。研究结果支持注意的漂移扩散模型与决策信息处理的双阶段理论。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 2021,44(04)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注视反映及影响决策偏好的眼动研究


实验1实验材料举例

拟合曲线,拟合曲线,散点图,条件


刺激可辨条件下,平均决策时间M=1.20s(SD=.48 s),刺激不可辨条件下,平均决策时间M=4.24s(SD=3.93s)。两者差异显著,t (3862)=33.72,p<.001,Cohen"s d=1.09,BF=7.11×10214。在坐标轴中以被试注视被选选项的可能性为纵坐标,以分析起点(1.68s)到决策的时间为横坐标,展示了眼动仪每次取样时注视被选选项的可能性。采用平均决策时间加一个标准差的方式确定分析的时间起点:刺激可辨条件下,选择决策之前的1.68s(203次取样)作为分析的起点;刺激不可辨条件下,选择决策之前的8.17s(985次取样)作为分析的起点。但为了更好地理解数据,以决策前1.68s为起点,将原始数据与Sigmoid函数进行了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a图为刺激可辨条件,拟合系数R2=.93;b图为刺激不可辨条件,拟合系数R2=.97,数据都获得了较好的拟合。为了方便比较拟合曲线,b图中以虚线绘制了刺激可辨条件的拟合结果。结果显示,在决策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被选选项的注视可能性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分别将两个条件下注视被选选项的可能性(-1.68s至0s)与随机水平50%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注视偏向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可辨条件下,t(202)=14.74,p<.001,Cohen"s d=1.03,BF=7.63×1030;不可辨条件下,t(202)=4.44,p<.001,Cohen"s d=.31,BF=1687。将两个条件的数据进行Pairwise Kolmogorov-Smirnov检验后发现,可辨条件的注视偏向显著大于不可辨条件,K-S d=.54,p<.001。

流程图,流程图,图片,注视点


每个被试单独施测。首先为其解释指导语,告知被试屏幕上会同时呈现两张点图,请观察两张图片直到他们消失,然后用鼠标左右键选择密度较大的图片。实验流程见图3。首先呈现800ms注视点“+”;然后呈现刺激图片,直到累积注视时间满足触发条件或判定为超时;为了消除视觉后效,随后呈现167ms的掩蔽;然后呈现被试选择界面;最后,呈现选择信心评分界面。中间有三次休息,实验共持续约30 min。3.1.5 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贝叶斯因子及其在JASP中的实现[J]. 胡传鹏,孔祥祯,Eric-Jan Wagenmakers,Alexander Ly,彭凯平.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6)



本文编号:3494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494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f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