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媒体经营
本文关键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媒体经营
【摘要】:从1987年11月中国第一部手机落户广州,手机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从第一代时的模拟蜂窝电话系统,到第二代以数字调制为方式的GSM,而后由GPRS、CDMAIX的2.5G时代发展进入到,如今大力推进发展的高速数据传输3G时代。随着3G网络的建成和发展,以及用户迅猛增长、智能终端的发展,手机已由当年的“奢侈品”变成了如今的“生活必需品”,而其功能也不再简单局限于语音通话,手机的“媒体功能”日渐凸显,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如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微博……手机正在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实现着“媒介的大融合”,并将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手机的发展,融合的程度日渐加深,掀起了传播视听的革命,手机媒体时代悄然来临。手机媒体将引领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走向一个融合的新时代,因此,从媒体理论的研究方面,研究手机媒体也存在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手机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概念出发。手机从通讯工具发展成为融合媒体,作为发展中一种概念本文认为手机媒体定义为以无线网络为传播渠道,以内容提供商提供传播信息,以手机为智能终端,个性化移动传播载体。由手机媒体的定义可知,手机媒体既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对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进行了高度整合,因此,手机媒体的特性也融合了其他媒体的特性,具备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特性的同时,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捷,比广播更自由,比电脑更普及,被誉为“带着体温的媒体”的手机媒体具备其他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强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作为多元的传播主体,通过建设和发展移动互联网,手机媒体融合了网络的功能,整合多种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类型等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媒体”、“富媒体”。 第二部分是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法,分析手机媒体行业的内部因素优势(Strength),即手机媒体的集成性、即时性、成本低及受众资源丰富;以及手机媒体的弱势(Weakness),即手机媒体的终端信息承载量受限、缺乏专业人才以及信息安全与监管问题;同时面临的外部因素机会(Opportunity),即3G网络推广发展、电信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和政府的支持;以及面临的威胁(Threat),即受制于网络运营商、在融合传统媒体过程中出现的内容同质化、以及作为新兴媒体缺乏品牌优势的挑战。 第三部分主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手机媒体寻求经营之道。随着3G网络的推广,不断地开发出来的各种手机媒体业务:已成为目前消费热点的手机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的速度快、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迅速发展;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阅读信息内容的手机报;时下流行的可与用户随时交流,书写网络日志管理个人博客的手机博客;以及市场前景大好的手机游戏和手机搜索服务等。手机媒体已经形成一条主要由终端制造商(TP, Terminal Provider)、设备制造商(EP, Equipment Provider)、内容提供商(CP, Content Provider)、服务提供商(SP, Service Provider)、移动运营商(MNO, Mobile Networks Operator)五个环节组成的产业链,同时各环节相互协作形成以语音通信业务为基础,以无线数据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为核心增长点,以3G时代的无线广告为新的增长动力的盈利模式。媒体经济已从“媒体经营”步入“经营媒体”的时代,品牌成为未来媒体竞争的必经之路。手机媒体能和其他媒体融合,发挥其他媒体的优势,如手机报能够将报纸内容通过无线数据业务发送到手机上手机电视能够随时随地观看电视频道等等。在日渐复杂破碎化的媒介环境里,融合媒体要突出重围,本文并借鉴日本手机媒体I—Mode的成功模式探寻手机媒体的品牌之道,整合优势建立自己品牌,致力于经营品牌关系,塑造品牌个性以及形成良好的利润分成模式,并注重在品牌成熟期通过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和培养专业创新人才来维系手机媒体品牌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探索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推广普及,手机媒体逐渐发展成为能够享受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处理事务的移动PC;也能够把人从室内或办公室中解放出来,成为身体的一个“器官”对传统媒体进行补充和延伸;同时,手机媒体能够代理未来的家用电器管理系统、工作室操作系统成为远程遥控工具;“手机钱包”的实现,手机媒体将引领电子商务新时代;以及大力发展手机网游或手机电视、电影等手机娱乐经济,同时在物联网发展的契机下,手机媒体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手机媒体 媒介融合 整合营销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绪论12-18
- 国内研究12-15
- 国外研究15-16
- 研究方法16-18
- 1 手机媒体与媒介融合的概述18-24
- 1.1 手机媒体定义18-20
- 1.1.1 手机媒体的特性19-20
- 1.2 媒介融合20
- 1.3 手机媒体逐渐成为“富媒体”20-24
- 1.3.1 与传统媒体的终端融合21
- 1.3.2 传播类型的融合21-22
- 1.3.3 传播角色的融合22
- 1.3.4 传播内容的融合22-24
-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的SWOT分析24-30
- 2.1 手机媒体的优势(Strength)24-25
- 2.1.1 集成性平台24
- 2.1.2 受众资源丰富24-25
- 2.1.3 即时性25
- 2.1.4 成本低25
- 2.2 手机媒体的弱势(Weakness)25-26
- 2.2.1 终端受限25
- 2.2.2 缺乏专业人才25-26
- 2.2.3 信息安全与监管问题26
- 2.3 手机媒体的机会(Opportunity)26-28
- 2.3.1 3G的推广26-27
- 2.3.2 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三网融合”27
- 2.3.3 政府支持27-28
- 2.4 手机媒体面临的威胁(Threat)28-30
- 2.4.1 受制于电信、移动及联通三大运营商28
- 2.4.2 内容缺乏创新28
- 2.4.3 缺乏品牌优势28-30
-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媒体经营策略30-46
- 3.1 手机媒体业务不断拓展30-32
- 3.2 逐渐形成的手机媒体产业链32-35
- 3.2.1 终端制造商(TP)不断并合32-33
- 3.2.2 设备制造商(EP)竞争加剧33
- 3.2.3 内容提供商(CP)寻求创新33
- 3.2.4 服务提供商(SP)业务多样化33
- 3.2.5 移动运营商(MNO)迎来新发展33-34
- 3.2.6 用户多样化34-35
- 3.3 手机媒体的主要赢利模式35-38
- 3.3.1 基础——语音通信业务35
- 3.3.2 核心增长点——无线数据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35-36
- 3.3.3 新的增长动力——3G时代手机广告36-38
- 3.4 手机媒体的品牌之道——整合营销38-43
- 3.4.1 手机媒体的精准定位39-40
- 3.4.2 手机媒体的整合品牌传播策略40-43
- 3.4.3 手机媒体品牌的维护和创新43
- 3.5 借鉴手机媒体品牌的成功模式:日本I—Mode43-46
- 4 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46-50
- 4.1 手机媒体促使手机发展为移动PC46
- 4.2 手机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延伸46-47
- 4.3 手机媒体将成为远程遥控工具47
- 4.4 手机媒体引领电子商务新时代47-48
- 4.5 手机媒体带来新一轮娱乐经济48-49
- 4.6 物联网带来手机媒体发展的新契机49-50
- 结束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静;;手机与网络媒体融合的传播学分析[J];东南传播;2008年06期
2 刘承智;;手机在现代传媒中的角色担当[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1期
3 陈潇;;论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年33期
4 毛湛文;白雪蕾;;简论3G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J];新闻爱好者;2009年17期
5 匡文波;李一;;3G:对我国新闻媒体发展意味着什么[J];新闻与写作;2009年04期
6 丰力;;手机报市场前景趋势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06期
7 苟凯;;3G背景下的手机报发展策略[J];出版参考;2009年22期
8 宋健;;手机媒体:3G时代信息终端融合的利器——兼论手机电视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今传媒;2010年07期
9 姚贞;;3G时代引发媒介融合新高潮[J];新闻三昧;2009年08期
10 芦文嘉;;3G时代手机播客的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09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鹏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对影视生产和传播的影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周建青;;质疑“媒介融合”——与持“媒介融合”观点的学者商榷[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石长顺;石婧;;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4 周鸿铎;;媒介融合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经路径[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包燕;;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影视公共教育的新定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匡文波;;论发达国家对手机媒体的管理[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7 于振涛;;手机媒体作为高校学生培养载体的研究[A];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春芳;;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担当[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9 江鸿;;民族地区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以内蒙古地区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10 马梅;孙静;;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媒体与公民社会构建[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内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 匡文波;传统广播电视业应抓住3G机遇更好地发展[N];人民邮电;2010年
2 宗文;手机媒体:作为分享平台的第五媒体[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记者 段金柱;进一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有害信息[N];福建日报;2010年
4 胡朋;手机媒体两会大练兵[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通文;我国手机媒体初具规模[N];通信产业报;2009年
6 邹伟;九部门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记者 王敏 通讯员 于秋红 段瑞杰;我市将重拳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低俗之风[N];安阳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赵雷 记者 张丽华;我市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N];杭州日报;2010年
9 刘滢;手机媒体:内容渠道共赢 四大趋势主导市场[N];中国电子报;2007年
10 王文;手机媒体:是印刷媒体的新对手还是新朋友?[N];中国包装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虎;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D];浙江大学;2008年
4 G.D.Dharmakeerthi SRI Ranjan;关于跨国媒体对南亚农村群体的社会融合影响的社会学分析(斯里兰卡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文华;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王文杰;策划媒介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8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申琦;手机信息传播法律与管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柏杨;行政法视野下的新闻审查[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倩;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的受众审美心理探析[D];江南大学;2011年
2 车轮;论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D];吉林大学;2009年
3 姜岩;影子媒体引领移动互联新时代[D];山东大学;2008年
4 yの乃,
本文编号:1122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12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