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品牌经济内生机理的研究思路——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08 13:18

  本文选题:商标权 切入点:品牌经济 出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摘要】:研究部门知识品和最终品部门消费品之间,需要中间部门有足够的耐用资本品存储和溢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中间耐用资本品,不仅体现为专利和版权,还体现为商标。基于方法组合包的研究方式,以"商标"作为中间耐用资本品的内生要素和结构成分,品牌经济报酬递增的内生机理可以表述为:在区域产业集群系统中,企业因垄断租金的存在而以商标权、版权和专利权等中间知识品的获得为核心动力,其研究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促进中间部门的商标和专利等知识资本品的获得,中间部门的品牌知识品获得提升垄断租金的补偿。
[Abstract]:Research between sector knowledge and end-goods consumer goods requires adequate durable capital goods storage and spills in the intermediate sector.The intermediate durable capital good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 brand are not only patent and copyright, but also trademark.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ation package, taking "trademark" as the endogenous element and structural component of durable capital goods, the endogenous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economic return of brand can be expressed as follows: in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 system,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monopoly rents, enterprises are driven by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mediate intellectual goods such as trademark rights, copyright and patent rights, and the capital and labor input of their research departments promote the acquisit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goods such as trademarks and patents in the intermediate sector,Brand knowledge in the intermediate sector is compensated for increasing monopoly rents.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研究所;
【基金】:广东省软科学项目(2009B07030014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ZH138)
【分类号】:F27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殷德生;;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难题的研究进展[J];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2 刘华军;;品牌与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基于目的理性假设[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周建波;陈亮;;区域品牌经济的战略竞争机制——以广东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07期

4 孙曰瑶;品牌经济学的任务、对象和若干基本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5 孙曰瑶;刘呈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放;;国际贸易结构、人力资本与技术扩散关系的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3 吴喜雁;;基于旅游城市品牌认知的居民行为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4 王宝义;;品牌经济学研究评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朱强;;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6 殷德生;;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难题的研究进展[J];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7 刘华军;;企业增长的动态理论——品牌模型及其应用[J];当代财经;2006年09期

8 魏翔;孙迪庆;;可持续发展与中国新增长模型研究[J];当代财经;2007年09期

9 魏婕;任保平;;中国经济规模报酬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财经;2011年04期

10 耿林;;创新、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J];当代经理人;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恒;;学校品牌经济学论纲[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友才;韦倩;黄少安;;引入制度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肖远飞;;陕西发展品牌经济研究[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4 魏翔;;引入环境与可持续性的中国新增长模型[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5 黄晓芬;诸大建;;资源生产率和循环经济[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夏芳;王雅林;;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量[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华;;日本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政策体系与效果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王晓宇;何疆;;云南特色城镇化中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9 王岩;;资本主义主流经济学发展观简析[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郭剑雄;;公平教育、竞争市场与收入增长的城乡分享[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李彦西;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卫民;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要素[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景华;FDI对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的作用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航;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从业经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程萌;T医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杨帆;吉林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贝;基于内生发展的村庄生活岸线规划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邹金慧;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曹诗卉;经济增长中内生制度的功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孙曰瑶;刘华军;;经济永续增长的品牌经济模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唐松;周建波;;区域产业品牌形成与扩散路径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2期

4 周建波;;亚文化及广东区域文化制约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2期

5 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J];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06期

6 尚晓玲;;市场角色主体关系及我国转型市场的角色主体转化[J];学术交流;2007年08期

7 刘艳;宋健;;过度信息市场环境下品牌战略的建构[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华;评《分工、报酬递增和企业制度》[J];经济学动态;1999年06期

2 张巍,韩冰;报酬递增在主流经济学中何以缺失[J];经济学家;2002年05期

3 华民;新经济是报酬递增的经济[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47期

4 刘军国;传统产业集聚中的报酬递增[J];技术经济;2001年01期

5 苏振华;报酬递增过程中的市场秩序扩展[J];财经论丛;2003年02期

6 王拓;分工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J];当代财经;2003年11期

7 杨文广;;企业商标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8期

8 刘刚,顾培亮;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报酬递增及其对系统演化的作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王国敏;周庆元;;农民增收与农村基础教育: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邓林;张潇日;;基于报酬递增的民族工业探讨[J];现代商业;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冷静;;品牌经济的“青岛现象”与创新战略[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梁儒谦;李小红;;广西品牌经济的培育与创新研究[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3 肖远飞;;陕西发展品牌经济研究[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4 万巍;;企业商标权资本化及其法律风险防范[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5 韦亚平;;大都市区化与空间分工演进的理论思考[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黄辉明;姜艳艳;;知识产权战略—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机遇[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7 赵晓强;钟鸣;;特许经营权与知识产权保护[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8 杨慧玲;;马歇尔的组织结构理论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祝合良;;中国品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C];2008年

10 张晓磊;;实施品牌战略 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琪;“石蛤蟆”商标权之争尘埃落定[N];淄博日报;2008年

2 刘浦泉 宗焕平;“王致和”打赢官司讨回在德商标权[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年

3 董保霖;关于商标权利共有[N];中国工商报;2002年

4 周静洪;个别油站侵犯中国石化商标权[N];中国石化报;2003年

5 朱玉岗;苏州首例农产品商标权质押签约[N];江苏法制报;2009年

6 通讯员 章兴友 记者 周连山;全椒探索商标权质押融资[N];安徽日报;2010年

7 张朝晖;北京银行20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商标权质押融资[N];中国证券报;2009年

8 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 陈伟 王力;刍议商号与商标权利冲突的解决机制[N];今日信息报;2004年

9 吉言;吉林搭建企业商标权质押融资平台[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味全”商标权遭遇专利权[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日波;报酬递增思想何以中断[D];浙江大学;2012年

2 殷德生;报酬递增、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内贸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明宇;制度、分工演化与经济绩效——基于分工维度对农民贫困的制度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4 李晓民;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张术麟;企业商业标记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李胜会;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何志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慧玲;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10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细妹;域名与商标纠纷处理机制及完善[D];厦门大学;2006年

2 张晓琳;商标权与商号权的法律冲突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骆丽玲;论商标权与商号权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陈嫣;农产品地理标志原理与实践探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袁希达;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及其解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向勇;网络域名与商标权的冲突[D];四川大学;2004年

7 孔晓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杨蕴慧;未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9 雷遥;探析商品化权[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10 曲卓;外资并购中商标权保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21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721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6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