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牌豆浆粉与假冒豆浆粉无损鉴别方法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1-01-18 20:40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一种适合于假冒以及国内外不同品牌豆浆粉的无损鉴别方法。采集国内外不同品牌豆浆粉以及假冒豆浆粉共132个样本的近红外光谱,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扣除光谱中的背景和基线干扰,基于标准偏差与相对标准偏差筛选出特征波长,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牌与假冒豆浆粉进行鉴别。结果表明:连续小波变换能够有效消除基线的干扰,波长筛选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鉴别的准确性。采用该方法,假冒豆浆粉、进口豆浆粉与国产豆浆粉之间的鉴别准确率达100%,而不同品牌豆浆粉之间的鉴别准确率达93.94%。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可有效实现对国内外不同品牌豆浆粉以及假冒豆浆粉的快速无损鉴别分析。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学报. 20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小波变换后的PCA图
小波变换和波长筛选后的PCA图
针对这20个具有较大差异的波长点进行PCA分析。图6为通过CWT以及变量筛选后的PCA分析的结果,相较于只经过CWT的PCA结果,鉴别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从图6可知,不同生产日期批次D类产品中D1与D2置信椭圆部分重叠,与D3得到很好的区分,且D类品牌与其它品牌互不重叠。不同生产日期批次B类产品之间得到较好的鉴别,C类产品的不同生产日期批次中C2与C3置信椭圆重合严重,与C1得到了良好区分,同时,B与C类之间仅有C1组的2个验证集样品落入B1和C1组置信椭圆重叠区域内,其余所有验证集样品均在各自品牌的置信椭圆内,不同品牌豆浆粉鉴别成功率达到了93.94%。假冒豆浆粉以及国内外豆浆粉之间的鉴别准确率达到了100%。国内品牌间鉴别未获得100%准确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的大豆来源或生产加工工艺过于相似。Shi等[19]对不同大豆品种的理化指标以及豆浆风味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质是造成不同豆浆粉风味差别的主要原因。Ma等[20]的研究也表明加工前、后豆浆粉之间的蛋白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豆浆粉风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以推测具有较大RSD值的4740 cm-1波数点可能是来自于自磨与品牌豆浆粉在蛋白质含量或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图4 小波变换后的PCA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类别的镉稻米近红外光谱识别分析[J]. 朱向荣,李高阳,江靖,谢运河,单杨.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5)
[2]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莲子粉[J]. 付才力,李颖,陈荔凡,汪少芸,王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02)
[3]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核桃仁蛋白质含量检测分析[J]. 马文强,张漫,李忠新,杨莉玲. 农业机械学报. 2017(S1)
[4]基于近红外与中红外光谱技术的淀粉回生度检测[J]. 邹小波,崔雪平,石吉勇,胡雪桃,徐艺伟,薛瑾.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3)
[5]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快速定量检测及模型优化研究[J]. 莫欣欣,孙通,刘木华,叶振南. 分析化学. 2017(11)
[6]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饮料中的食用合成色素[J]. 田晶,李巧玲. 食品科学. 2018(02)
[7]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检测面粉中曲酸的方法建立[J]. 赵昕,张任,王伟,李春阳. 食品科学. 2018(08)
[8]常见大豆制品中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J]. 李怡然,赵丽芹,贠婷婷,刘珊,李爱科,綦文涛.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2)
[9]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豆浆粉品牌与假冒豆浆粉的鉴别[J]. 张初,刘飞,孔汶汶,何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7)
[10]不同豆浆及豆浆粉中异黄酮含量的比较[J]. 程真真,朱毅,郝睿,翟百强,罗云波. 食品工业. 2013(08)
本文编号:2985634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学报. 20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小波变换后的PCA图
小波变换和波长筛选后的PCA图
针对这20个具有较大差异的波长点进行PCA分析。图6为通过CWT以及变量筛选后的PCA分析的结果,相较于只经过CWT的PCA结果,鉴别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从图6可知,不同生产日期批次D类产品中D1与D2置信椭圆部分重叠,与D3得到很好的区分,且D类品牌与其它品牌互不重叠。不同生产日期批次B类产品之间得到较好的鉴别,C类产品的不同生产日期批次中C2与C3置信椭圆重合严重,与C1得到了良好区分,同时,B与C类之间仅有C1组的2个验证集样品落入B1和C1组置信椭圆重叠区域内,其余所有验证集样品均在各自品牌的置信椭圆内,不同品牌豆浆粉鉴别成功率达到了93.94%。假冒豆浆粉以及国内外豆浆粉之间的鉴别准确率达到了100%。国内品牌间鉴别未获得100%准确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的大豆来源或生产加工工艺过于相似。Shi等[19]对不同大豆品种的理化指标以及豆浆风味特征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质是造成不同豆浆粉风味差别的主要原因。Ma等[20]的研究也表明加工前、后豆浆粉之间的蛋白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豆浆粉风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以推测具有较大RSD值的4740 cm-1波数点可能是来自于自磨与品牌豆浆粉在蛋白质含量或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图4 小波变换后的PCA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类别的镉稻米近红外光谱识别分析[J]. 朱向荣,李高阳,江靖,谢运河,单杨.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5)
[2]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莲子粉[J]. 付才力,李颖,陈荔凡,汪少芸,王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02)
[3]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核桃仁蛋白质含量检测分析[J]. 马文强,张漫,李忠新,杨莉玲. 农业机械学报. 2017(S1)
[4]基于近红外与中红外光谱技术的淀粉回生度检测[J]. 邹小波,崔雪平,石吉勇,胡雪桃,徐艺伟,薛瑾.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3)
[5]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快速定量检测及模型优化研究[J]. 莫欣欣,孙通,刘木华,叶振南. 分析化学. 2017(11)
[6]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饮料中的食用合成色素[J]. 田晶,李巧玲. 食品科学. 2018(02)
[7]基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检测面粉中曲酸的方法建立[J]. 赵昕,张任,王伟,李春阳. 食品科学. 2018(08)
[8]常见大豆制品中水溶性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J]. 李怡然,赵丽芹,贠婷婷,刘珊,李爱科,綦文涛.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2)
[9]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豆浆粉品牌与假冒豆浆粉的鉴别[J]. 张初,刘飞,孔汶汶,何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7)
[10]不同豆浆及豆浆粉中异黄酮含量的比较[J]. 程真真,朱毅,郝睿,翟百强,罗云波. 食品工业. 2013(08)
本文编号:2985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298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