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图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 雷达图 地球科学 多元统计 地球化学 判别图 出处:《科学通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雷达图(radar chart)是多元统计图表常用的方法,它将评价对象的指标状况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因与导航雷达显示屏上的图像十分相似而得名.雷达图已广泛应用于公司业绩、财务报表、人力资源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但在地球科学领域内应用较少,而在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构造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几乎是空白.本文尝试探讨了将雷达图应用于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蛇绿岩识别、A型花岗岩鉴别、含矿岩体和不含矿岩体的识别、成矿物源区示踪、碎屑沉积岩构造环境判别、热水沉积识别、河流黏土矿物对物源区的示踪、南黄海沉积物微量元素对比以及页岩不同矿物组合对比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研究表明,雷达图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用途范围广泛,它所表达的方式比较符合地球科学的学科特点.它不仅可以表示地球化学数据,也可以表示其他岩石学、矿物学、构造学等方面的要素;而且要素可以是不同的,可依需要而定;每个轴的计量可以灵活选用,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有连续的数据的.当然,雷达图也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一个方法,目的是方便观察,解决问题.
[Abstract]:Radar chart is a common method for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charts. It projects the index status of the object to a two-dimensional plane, which is named after the image on the navigation radar display screen. Radar char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Financial statements, human resources, risk assessment, etc., but less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geoscience, but in petrology, geochemistry, mineralogy, tectonics, etc. Geophysics is almost blank.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radar map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basalt tectonic environment, ophiolite to identify A-type grani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ore-bearing and non-ore-bearing rock mass, and the trace of mineralized source are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adar map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basalt tectonic environment, ophiolite and ophiolite granites. Preliminary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structural environment discrimination of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identification of hydrothermal deposits, tracing of fluvial clay minerals to source areas, trace elements in sediments of South Huang Hai and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mineral assemblages of shale. Radar maps have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earth sciences, and they are expressed in a way that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 sciences. It can represent not only geochemical data, but also other petrology and mineralogy. Elements in such areas as tectonics; and elements can be different and can be determined as needed; measurements of each axis can be flexibly selected, either qualitative or continuous, and radar maps are not omnipotent, of course.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It is only a method, the purpose is to facilitate observation, solve problem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8130000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资助
【分类号】:P6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培浚;;最近十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前沿(2000—2010年)[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2 张炜;王淑玲;;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新机遇[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03期
3 张树良;;21世纪美国地球科学领域关键需求[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04期
4 姚玉鹏;;“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地球科学领域双边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5 代珍;;地球科学领域的入门宝典——《"10000个科学难题"之地球科学卷》[J];生物进化;2013年02期
6 吕克解,周小刚,张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促进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优秀人才的成长[J];中国科学基金;2005年01期
7 潘明宝;孙壮;;国际岩石圈计划回顾[J];地质科学译丛;1988年04期
8 张鸿翔;段晓男;李颖虹;;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领域学科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03期
9 马施民;胡社荣;邓小娟;;中美大学地学教材编著特点与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02期
10 ;2006年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将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J];现代地质;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戴南;戴爱德;王月粉;陈竹;;地质科学大数据应用的虚拟化技术环境[A];大数据、云计算与地球物理应用研讨活动论文摘要集[C];2014年
2 何起祥;;近代地学革命的历史经验[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王鸿冰;加快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一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吕福锋;业余研究者闯进了地球科学领域[N];新农村商报;2011年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处;人才和基地:推动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双引擎[N];科技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宋晓梦 通讯员 吴军 韦国华;争创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一流大学[N];光明日报;2003年
5 记者 滕艳 特约记者 孙敬;百余名中外学者在京研讨冈瓦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孙敬;地大要争世界一流[N];中国矿业报;2002年
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王焰新;特色文化推动大学发展[N];光明日报;2012年
8 岳大伟;5.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地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9 ;建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一流大学[N];科技日报;2002年
10 孟虹;德语国家最新大学排名榜启示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文晶;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528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52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