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增权策略中的老年人力资源再开发研究
本文关键词: 老年人力资源 政策性增权 自我养老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缓解未来社会人口红利减少和减轻家庭养老压力的重要补充。由于社会环境、政策制度以及老人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低龄老年人积累丰富的劳动价值由于无"权"、无"空间"有效发挥而被屏蔽,不仅使得很多劳动力资源无端被浪费,也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所以,要通过社会政策的合理引导和社会环境对政策的有效支持来唤起对低龄老年人人力资源和劳动力价值的认知,使其以某种方式继续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把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转化为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本动力,最终实现通过部分老年群体的自我养老来补充社会养老的目标。
[Abstract]:Re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elderly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alleviate the reduction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dividends in the future and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n the family for the ag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policy and system, and the elderly themselves, Many young elderly people accumulate abundant labor value because they have no "right", no "space" and they are shielded, which not only causes many labor resources to be wasted without reason, but also brings a serie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rough the rational guidance of social policy and the effective support of social environment to the policy, we should arouse the cogni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labor force value of the young aged people, so that they can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in some way. Turning the aging pressure into the human capital power which can create the social wealth, finally realize the goal of supplementing the social old-age through the self-pension of some old peopl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财经大学;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40257)
【分类号】:C9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杜鹏;;推迟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J];人口与发展;2011年04期
2 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仙娥;董利娟;;山西古村镇老龄化发生特点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2 胡湛;彭希哲;;发展型福利模式下的中国养老制度安排[J];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03期
3 王麒麟;赖小琼;;人口年龄结构、财政政策与中国高储蓄率[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史小华;王洪波;王建军;;电动轮椅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量技术;2013年01期
5 黄小梅;;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3年02期
6 马焱;;从公共政策层面看对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J];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05期
7 谢娟;聂应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影响因素[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8 赵兴玲;;关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思考——以云南省曲靖市为例[J];赤子(中旬);2014年14期
9 石智雷;;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能力的影响及其政策含义[J];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04期
10 林宝;;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资金平衡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国敏;匡耀求;黄宁生;常向阳;;人口年龄优势度指数的构造及其应用初探[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2 江国华;韩玉亭;;论中国大学教师聘任合同之“畸形”及其矫正[A];教师权利及其法律保障[C];2014年
3 胡聚高;;浅析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A];“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红霞;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邱添;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理论与实践思辨: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刘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冯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朱礼华;心理健康、劳动参与和生产率[D];南开大学;2013年
6 江玉荣;养老基金投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7 伏威;政府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城市养老服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彭伟霞;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其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9 李梅花;日本、韩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就业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卢海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及对经济行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蕊;民营企业员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蒋小民;我国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好;“新农保”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协调给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胡升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筹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阎玲;北京市医疗保险经办管理能力的提升[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绪东宇;关于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群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余小龙;2001~2011年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生长发育趋势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8 时宜;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9 乔盼有;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景妍;延长退休年龄对现阶段就业增长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娟;;关于人口红利的一般讨论——兼论老龄化中国人口红利的实现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08期
2 彭希哲;邬民乐;;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与劳动生产率增长[J];人口与经济;2009年02期
3 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年05期
4 姚远;老年人社会价值与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文化思考[J];人口研究;1999年05期
5 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年06期
6 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年01期
7 党俊武;如何理解老龄社会及其特点[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8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9 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有效吗?[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10 陈卫;都阳;侯东民;;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问题?[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书方;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J];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2 刘仙梅;我国人力资源现状浅析[J];内蒙古统计;2001年06期
3 管廷莲;人力资源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4 彭声扬;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源[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陈书方,赵紫兰;开发人力资源 落实根本大计[J];前沿;2001年02期
6 郑英隆;论大企业人力资源多级递阶管理模式的确立[J];求索;2001年01期
7 付五爱;论人力资源的开发[J];山西科技;2001年05期
8 孟梅;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姜洪桥;国有企业探索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J];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09期
10 郭广华;;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南方论刊;200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虹茹;华雅雁;;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曾华东;;非营利组织中虚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曾仕鹏;;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俊;;构建区域护理人力中心探析(以南通市为例)[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曹大海;王建民;闻立杰;;一种基于工作流日志的人力资源业绩评价模型[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6 韩保明;;企业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A];地质工作体制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C];2008年
7 喻剑利;;虚拟人力资源综述[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刘海萍;;论新形势下组织人力资源外延管理之必要[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红玲;;略谈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晋卿;;永续企业家的事业——人力资源[A];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商业[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颐;人力资源,企业最宝贵的资产[N];经济日报;2000年
2 龚华明;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N];经理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汪向勇;学习人力资源[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李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曾湘泉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莫荣;探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5 黄文颖;谁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尴尬?[N];南京日报;2004年
6 姚裕群 郝丽;人力资源经理的新职能[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7 付鸿雁;邮政科学开发 人力资源至关重要[N];人民邮电;2000年
8 记者齐洁;西藏移动启动人力资源提升项目[N];人民邮电;2003年
9 方家平;首席人力资源官会“火”吗[N];市场报;2002年
10 马丹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全面启动[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会平;人力资源柔性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沈伟;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陈琪;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田志锋;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评价与提升:组织绩效杠杆模型的视角[D];同济大学;2006年
6 吴南;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梁顺霞;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测评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曲克敏;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吴连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利琴;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杨伟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赵柳;人力资源权益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金孝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豆谊博;企业人力资源计分卡理论的拓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王志刚;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记分卡模式构建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7 林岚;M中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8 徐慧;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9 姜嘉智;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田璞;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5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53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