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中日在菲律宾的软实力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6 00:37

  本文选题:软实力 + 中国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02期


【摘要】:本研究基于在菲律宾的问卷调查,对中国和日本在菲律宾的软实力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发现,中国无论在经济软实力、人力资源、文化软实力、政治软实力还是外交软实力等方面,都要落后于日本。要拓展中国的国家软实力,中国需要学习日本推进文化外交和软实力的经验。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优势,还要以更具效率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重视国内问题的外部示范性,以国内社会的"善治"构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高度重视民间外交,拓展对外交往的渠道;改变以经济为主轴的急功近利的对外交往模式,真正把文化外交至于战略位置。
[Abstract]: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the Philippines, this study empirically compares the soft powe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Philippines.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a lags behind Japan in terms of economic soft power, human resources, cultural soft power, political soft power and diplomatic soft power. To expand China's national soft power, China needs to learn from Japan's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cultural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 We should not only think about how to tap the connotation and advantages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but als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in a more efficient manner,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xternal demonstration of domestic problems. To construct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soft power by "good governance" of domestic society;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lk diplomacy, to expand the channels of foreign communication; to change the mode of foreign communication, which takes economy as the main axis, and to make cultural diplomacy as a strategic position.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美日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比较及我国对策研究”(10AGJ003) 的子课题成果
【分类号】:D831.3;D822.3;G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兆中;;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J];日本学刊;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效峰;;国际威望政策与中国的和平崛起[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彭姝yN;;试论法国的文化外交[J];欧洲研究;2009年04期

3 艾昕;;论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对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启示[J];前沿;2011年15期

4 廉德瑰;;日本公共外交的特点[J];日本学刊;2011年01期

5 刘勇;;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外交[J];特区经济;2009年02期

6 胡文涛;;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赵霞;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露;日本流行文化软权力化的条件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葛雪莲;日本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3 傅泳菡;新世纪日本文化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1年

4 陈贵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中的军事因素[D];青岛大学;2011年

5 孙蕾;从小泉内阁看21世纪初期日本文化外交[D];湖南大学;2011年

6 刘磊;新世纪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7 刘立颖;论战后日本政府开发援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红泉;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中软权力的运用及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朝美;试论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文化输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10 曹东;中国对非洲软实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音;张伟华;何璐;;以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1期

2 舒锐锋;雷才丽;;日本动漫外交的思考与借鉴[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1期

3 吴澧;;周恩来的对日软实力[J];共产党员;2010年23期

4 诸葛蔚东;;“出版”起源考[J];国际新闻界;2009年01期

5 邢国忠;;从信仰视域解读中国企业文化责任——以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04期

6 安慧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文化软实力[J];理论与当代;2008年01期

7 李朝全;;发挥文学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J];朔方;2008年10期

8 赵飒;;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01期

9 ;聚焦十七大报告中的“软实力”[J];科技智囊;2007年11期

10 ;60位知名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 下篇: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J];人民论坛;2007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德昌;;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势科学视阈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2 蒋尧尧;;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我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舒盛芳;;体育软实力及其构成要素和价值预判[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李德昌;;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势科学视阈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袁新华;;创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郑群;;和谐文化:形塑中国“软实力”[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曲洪亮;;文化软实力与精神文明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陆静波;;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构建太仓文化软实力的几个问题[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显泗;;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10 白喜泉;;软实力对国有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启示[A];第五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4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外商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王育桑;中国企业应该重视发展在海外投资矿业的“软实力”[N];国际商报;2008年

2 康芙;日本希望用动画产业促进“软实力”[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张凤安;悖论下的开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赵正;海外投资矿业 不可忽视“软实力”[N];中国经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梁懿娴;国际商务中你是否考虑了软实力因素[N];国际商报;2008年

6 陈清泰;公司“软实力”与社会责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马正国 雷路展;全球商业圈的中国年轮[N];河南日报;2005年

8 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杨然;加强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软实力”建设[N];广西日报;2008年

9 记者 修国华;树立食品安全形象必须善于“沟通”[N];经济参考报;2008年

10 新华;企业文化提升国企软实力[N];安徽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国家软实力构建视野中的中国竞技运动软实力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沈红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3 熊昌娥;医院软实力评价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童文胜;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及其本土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Max Rebol;不干涉与务实合作:试析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D];复旦大学;2011年

6 仝利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英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张磊;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智瑞芝;区域创新视角下的日本大学衍生企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娜;中日中小企业基本政策法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德;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2 邢永亮;文化软实力—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1年

3 江婕;中国大学软实力提升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兴华;文化哲学视域中的软实力解读[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5 孙蕾蕾;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中的软实力运用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6 李倩;企业软实力及其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鹏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倪志丰;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鸿飞;军事软实力析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杰;企业软实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4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024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2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