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Abstract]: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ranking of the rur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anning, Liuzhou and Baise,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in three typical regions of Guangxi, are carried out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the comprehensive ranking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Liuzhou City first, Nanning City second, Baise City third. Among them, Nanning is the best in supporting environment, Liuzhou is the best in labor transfer, and Baise is the second. Accordingly, what is most urgent at present in Guangxi's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s to make improvements in the transfer of labor. The Xijiang Economic Zone needs to make improvements in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resource-rich areas in western Guangxi shoul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environment and labor transfer.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MZ055) 广西教育厅科研面上项目(200911MS104)
【分类号】:F3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沈鸿;赵永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南四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963份调查数据[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9期
2 王德海,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09期
3 胡平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的维度结构及测量——基于中部省份实地调查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07期
4 尹立颖;;开发人力资本 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J];人口学刊;2006年06期
5 吴江;申丽娟;;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关系——基于重庆的经验证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郭丹;谷洪波;尹宏文;;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01期
7 王文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小兵;;解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冯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3 翟树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张永良;刘科伟;;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5 张永良;张学琴;郑伟;;我国小城镇发展中的个体·企业及政府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6 刘宇鹏;张桂春;;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7 姜道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8 吕盈盈;蓝红星;;成都与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9 梅志罡;;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6期
10 邱耕田;;生存问题与低代价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藕香;;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组织化管理效应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5 张秀智;丁锐;;大都市周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研究[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善;;二战后国外发展观的演进[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7 裘伟廷;;关于失土农民转岗培训的思考[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殷瑾;马倩;;基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培训模式研究——以四川省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其他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白积洋;;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空间选择机制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10 沈越;马瑞辉;;户籍制度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托达罗模型的修正[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何文毅;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滕海峰;欠发达地区土地要素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喻文德;责任原则: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单业才;社会发展的微观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9 奚建武;从复合到融合[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白雪飞;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丽;服装制造业农民工生活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戴伦阜;营口市鲅鱼圈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文俊;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调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罗亦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因素检验[D];湘潭大学;2010年
9 肖瑶;我国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3 侯风云;张凤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4 张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沈鸿;赵永乐;;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价值[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1期
6 仉建涛;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J];经济纵横;1999年09期
7 裴鸿卫;胡平波;;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胡平波;;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的维度结构及测量——基于中部省份实地调查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07期
9 郭红东,和丕禅;“农户+农户合作中介组织+市场”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08期
10 刘长青;当前发展县域农村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毛德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3 张文;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刘志成;中部崛起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关于建立地勘单位经营者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年09期
2 汪寅;黄翠瑶;;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3 陈磊磊;孙有望;;快递网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10年03期
4 李洁;卢明银;;井工煤矿绿色开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年02期
5 杨干忠;;经济效益的概念和效益评价指标[J];教学与研究;1985年01期
6 国家计委工业综合一司工业经济效益课题组;关于工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0年04期
7 吴兵,刘开平;安全行车评价指标的建立及评判[J];城市道桥与防洪;1996年03期
8 ;国家考核企业将启用新的综合评价指标[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97年11期
9 浙江省计经委课题组;;浙江省现代化进程的评价指标[J];浙江经济;1999年01期
10 杨爱元;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与评价指标的设置[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磊;孙文强;田永华;;能源节约评价指标与分析方法[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国旺;李丽;;综合占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思考[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3 翟印礼;周虹;;关于国家小城镇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罗贺;秦英祥;李升;杨淑珍;;云计算环境下服务监管角色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5 罗正伦;;我国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雷;;我国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彭国华;杜七一;张莉;许凯;;湖北省跆拳道道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8 夏英煌;;地勘单位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10 朱姣;殷小川;;国内锻炼情绪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与展望[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爱华;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评价指标[N];中国气象报;2013年
2 吴申;如何确立地勘单位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矿业报;2004年
3 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 吴道喜;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N];人民长江报;2007年
4 记者 郑静;我市召开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汇报会[N];临汾日报;2007年
5 周东;新版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出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高杰;环保写入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环境报;2008年
7 杨娟 丁建福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构建县级政府教育职责评价指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尚文;江苏发布国内首个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9 王倩 驻上海记者 丁宁;学者话名牌:旅游名牌评价指标体系是导航仪[N];中国旅游报;2010年
10 记者 夏元;生态城区评价指标出台 慢行路遮阴率要达到80%[N];重庆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卫泽;宜居生态市建设理论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东印;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方丽玲;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徐茂华;我国政府以人为本评价指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夏春艳;核电厂主控室人机界面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友珍;水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系统建模及优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2 陈依红;中国广告创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海雨;青岛市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赵睿杰;电子资源全程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崔启迪;安徽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乔安花;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7 贺延国;东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区节水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兆平;辐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7年
9 毛文涛;黑龙江省少年投掷运动员身体形态与机能评价指标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杨岳;中国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51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25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