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组织整合中认同再构建策略研究: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11-19 15:25
【摘要】:随着组织竞争要素由物理要素向人力资源要素转化,组织整合过程中,成员认同的转变与重构直接决定了组织合并的成败。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提出组织合并之后,通过再归类和交叉类别两种方法,改变成员组织分类的标准,模糊原有的身份界限,打破成员之间心理上的藩篱,最终建构起一个共同内群体身份。然后再通过对成员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进一步满足,让成员借由积极区分,收获更多的自尊,从而最终达到建构和强化成员对新组织认同的目的。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on elements from physical elements to human resource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mber identity directly determin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organizational merg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ident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wo methods of organization amalgamation, reclassifying and cross-categorization, changing the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of member organizations, blurring the original identity boundaries and breaking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between members. Finally, a common group identity is constructed. Then through the further satisfaction of the members' materi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the members can gain more self-esteem through positive differenti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member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new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基金】: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两岸交流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项目号:YETP13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9年04期

2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薇;余嘉元;夏春;;分离中的社会认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高中建;;“80后”新生代的社会认同建构与社会建设参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蔡晓红;冯琰;;球员场外不良行为与领导回应态度对球迷团队认同感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4 蒋平;;空间重构与社会再造——老工业基地社会建设的现实与指向[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5 乔良;;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典型单位制”社区转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虞涛;张永红;;免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卢海燕;;业主委员会制度的缘起、现实困境与制度选择[J];城市问题;2007年02期

8 赵定东;林丽妍;吴树勤;;东北社会自性与区域性社会突发事件治理[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碧英;李胜兰;高日光;;主管-下属组织认同与下属离职意愿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1年09期

10 王伟,武中哲,成锡军;国内学术界关于“单位制”的研究综述[J];发展论坛;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彦博;;中国单位组织中的成员依赖心理[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刘平;;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郎晓波;;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公共领域的再建构:一个经济社会学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慧军;;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任学强;;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检察建议[A];社会管理法治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侃侃;郭文炯;;城市转型中的单位社区化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3分会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微博的集群关注与传播特色分析——以“微博打拐”为例[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9 朱志燕;;边疆民族地区汉人移民社会的结构与分层现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X团场的个案(1954—2008)[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10 刘中起;;建构与解构:集体行动的内在认同逻辑[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3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唐慧;饭店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郭玉清;网络学习社群的信息聚集与推送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顺利;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爱萍;非营利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10 郑庆杰;国企变迁中的工人身份认同与生产政治[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旭华;我是一名校本培训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郭换平;石河子市基督教徒宗教认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宗海玲;当前大学校园服饰文化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辉;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功能目标和系统环境的演变[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洪昌;制度变迁中的组织认同及社会认同[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瀛;市场化过程中企业员工认同特征的变动与继承[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利利;殡葬工社会适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帅;转型期组织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2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年05期

3 方文;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J];心理学报;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薇安;;社会认同理论[J];大众科学;2013年07期

2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3 孙文坛;;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J];学理论;2012年07期

4 谭菊华;李进军;;消费者参与研究中的社会认同理论述评和展望[J];企业经济;2012年08期

5 封子奇;王雪;金盛华;杨金花;彭芸爽;;领导力的社会认同理论: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J];心理学探新;2014年02期

6 李叔君;汤佳瑛;;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外来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杭州市L社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马进;;社会认同是怎样进行的——一种社会认同理论[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1期

8 郭泳君;;谈社会认同理论对新需求层次理论模型的构建——从抗日案例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缺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王卓琳;罗观翠;;论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对社会集群行为的观照域[J];求索;2013年11期

10 韩静;;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健敏;姜铠丰;;组织认同研究的评述[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行;“蚁族”群体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买惠;关于我国“80后”社会认同的质性考量[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42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342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