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8:14

  本文关键词: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医大师 心律失常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摘要】:目的: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并发症,其危害在于它不仅能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突然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文献虽无此病名记载,但当代国医大师继承前贤学术精华,在诊疗心律失常方面的成就显著。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梳理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系统整理国医大师诊治本病的理论渊源、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特色,希冀能对本病更深入地认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文献参考。方法: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联合发布的关于表彰国医大师的两部文件精神,确定本课题研究涉及的国医大师名单。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关于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托图书馆纸质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检索国医大师学术论文及其临床医案,并确保纳入医案全部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与文献研究方法,对占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梳理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及其源流,注重提炼每位国医大师诊治该病的经验,以大师医案为基础,并结合中医心血管尤其是心律失常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分型,并以数理统计分析总结大师治疗该病的用药特点。成果:立足上述研究方法最终形成学位论文,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调研相关资料,确定国医大师相关验案涉及到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中医病名认识为线索,梳理了心律失常相关的中医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原则。第二章整理并总结了邓铁涛、李今庸等24位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以所选各位国医大师个人为线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每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理论渊源、诊断特色、辨证技巧、处方特色和用药体会。第三章深入研究符合诊断标准的国医大师验案,依据各位大师对每则医案的辨证分型诊断,将所选医案总结为9大证型,每个证型下列各位大师的不同验案,为临床辨证分型治疗该病提供有益参考。第四章对所选大师医案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以药物使用的频次高低排序为线索,深入分析相关药物的类别、性味、归经及其炮制方法,探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用药特点。结论:国医大师在诊治心律失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中医心血管理论与临床发展的重要学术标杆。研究和整理各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学术精华,不仅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诊断思路、辨证方法、处方技巧及用药经验等方面的文献参考,有利于临床工作者积累间接经验、提高诊疗水平,而且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拓展思路也提供了文献支撑,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学术理论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国医大师 心律失常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5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13-22
  • 1.1 心律失常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及其沿革13-15
  • 1.1.1 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探讨13-14
  • 1.1.2 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沿革14-15
  • 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15-19
  • 1.2.1 外感六淫15-16
  • 1.2.2 情志内伤16-17
  • 1.2.3 气血阴阳失常17
  • 1.2.4 饮食不当17-18
  • 1.2.5 他病或失治误治18-19
  • 1.2.6 房劳伤肾19
  • 1.2.7 药物影响19
  • 1.3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19-22
  • 1.3.1 调和阴阳19-20
  • 1.3.2 扶正祛邪20-21
  • 1.3.3 整体论治21-22
  • 第二章 国医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特色22-42
  • 2.1 第一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22-34
  • 2.1.1 邓铁涛注重心脾祛痰瘀22-23
  • 2.1.2 李辅仁补养气血重扶正23
  • 2.1.3 路志正立足中焦重升降23-24
  • 2.1.4 郭子光重视脉诊畅气血24-26
  • 2.1.5 颜正华重辨虚实调气血26
  • 2.1.6 任继学明辨虚实必求本26-27
  • 2.1.7 李振华调理心脾重气阴27-28
  • 2.1.8 朱良春倡导脉诊调虚实28
  • 2.1.9 裘沛然立足气阳重温通28-29
  • 2.1.10 颜德馨倡导衡法分期治29-30
  • 2.1.11 张镜人立足脾胃施膏方30-31
  • 2.1.12 张琪辨别虚实治病求本31-32
  • 2.1.13 周仲瑛整体辨证重病机32-33
  • 2.1.14 李玉奇立足心肾重舌诊33
  • 2.1.15 张学文辨证四要倡脉诊33-34
  • 2.2 第二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34-42
  • 2.2.1 王琦体质辨证重血运34-35
  • 2.2.2 阮士怡注重脾肾兼散结35-36
  • 2.2.3 刘志明立足心肾重宗气36-37
  • 2.2.4 李士懋辨识火郁重脉诊37
  • 2.2.5 李今庸注重病机用方精37-38
  • 2.2.6 陈可冀重视肾阳调肝脾38-39
  • 2.2.7 段富津气血辨证调虚实39
  • 2.2.8 徐经世基于本虚重舌诊39-40
  • 2.2.9 唐祖宣立足火衰兼祛邪40-42
  • 第三章 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验案管窥42-71
  • 3.1 感受外邪42-45
  • 3.1.1 李玉奇医案(气虚外感心脉阻,益气祛瘀清热瘥)42-43
  • 3.1.2 王琦医案(外感诱发心悸病,益气温阳通血脉)43
  • 3.1.3 李士懋医案(外感郁热发心悸,清宣郁热畅气机)43-44
  • 3.1.4 李辅仁医案(心肾不足受外感,分步论治病痊愈)44-45
  • 3.2 阴虚火旺45-48
  • 3.2.1 朱良春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滋阴降火诸证愈)45-46
  • 3.2.2 李振华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清养心肾泻肝热)46-47
  • 3.2.3 刘志明医案(阴液亏虚心悸发,滋阴降火宁心神)47
  • 3.2.4 李济仁医案(阴虚阳亢血脉阻,滋阴清热兼祛瘀)47-48
  • 3.3 痰湿内蕴48-51
  • 3.3.1 王绵之医案(痰气内阻发咳嗽,化痰理气活血脉)48-49
  • 3.3.2 路志正医案(阳明湿热蕴结证,清利湿热和气血)49-50
  • 3.3.3 段富津医案(痰湿内阻兼气虚,健脾益气血脉畅)50-51
  • 3.3.4 唐祖宣医案(水走肠间气上逆,泄水祛瘀温阳气)51
  • 3.4 气阴两虚51-55
  • 3.4.1 邓铁涛医案(气阴两虚痰瘀阻,益气养阴祛痰瘀)51-52
  • 3.4.2 路志正医案(心情紧张心悸生,益气养阴宁心神)52-54
  • 3.4.3 阮士怡医案(气阴两虚水瘀阻,益气养阴祛水瘀)54
  • 3.4.4 刘尚义医案(气阴两虚心动悸,滋阴复脉养心神)54-55
  • 3.5 气血亏虚55-58
  • 3.5.1 张镜人医案(风心病显脉结代,养心健脾组膏方)55-56
  • 3.5.2 颜正华医案(气血亏虚水湿停,益气养血健脾愈)56-57
  • 3.5.3 刘志明医案(气血亏虚心悸发,健脾养心定心神)57
  • 3.5.4 段富津医案(气血亏虚发心悸,益气养血兼温通)57-58
  • 3.6 阳气亏虚58-62
  • 3.6.1 裘沛然医案(冠心病少阴阳虚,滋阴温阳起沉疴)58-59
  • 3.6.2 郭子光医案(心动过缓少阴病,急投麻附细辛汤)59-60
  • 3.6.3 刘祖贻医案(心阳虚衰瘀血滞,温阳活血养气阴)60-61
  • 3.6.4 洪广祥医案(阳虚痰瘀外感因,温阳散寒祛痰瘀)61-62
  • 3.7 气虚痰瘀62-65
  • 3.7.1 周仲瑛医案(心肺同病痰瘀阻,豁痰祛瘀通胸阳)62-63
  • 3.7.2 颜德馨医案(阳气虚弱心悸重,温阳益气衡法施)63-64
  • 3.7.3 李今庸医案(络脉血瘀心悸动,活血破瘀安心神)64
  • 3.7.4 孙光荣医案(气虚血瘀痰热蕴,益气祛瘀清痰热)64-65
  • 3.8 情志不遂65-68
  • 3.8.1 方和谦医案(木旺土虚致心悸,疏肝健脾兼养血)65-66
  • 3.8.2 任继学医案(恼怒诱发心悸动,疏肝利胆清痰热)66-67
  • 3.8.3 徐景藩医案(情志抑郁胃心病,益气疏肝养胃阴)67
  • 3.8.4 徐经世医案(肝强脾弱心失养,健脾疏肝和脉络)67-68
  • 3.9 气滞血瘀68-71
  • 3.9.1 李济仁医案(气滞血瘀脉络阻,祛痰活血通络愈)68-69
  • 3.9.2 张学文医案(宗气不畅血脉阻,宣通宗气活血脉)69
  • 3.9.3 李士懋医案(气滞火郁发心悸,行气疏肝兼清热)69-70
  • 3.9.4 段富津医案(血瘀气滞胸闷痛,祛瘀行气扶正痊)70-71
  • 第四章 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特点初探71-76
  • 4.1 资料71
  • 4.1.1 处方来源71
  • 4.1.2 纳入标准71
  • 4.2 研究方法71-72
  • 4.2.1 制定文献检索范围71
  • 4.2.2 进行病例搜集71
  • 4.2.3 药物整理71-72
  • 4.3 结果72-74
  • 4.3.1 中药频次排序72
  • 4.3.2 药物性味归经72
  • 4.3.3 药物类别72-73
  • 4.3.4 不同地域国医大师用药特点73
  • 4.3.5 药物修治方法73-74
  • 4.4 讨论74-76
  • 4.4.1 本于心虚重气阴74
  • 4.4.2 脏腑相关示大法74-75
  • 4.4.3 因地制宜当活用75
  • 4.4.4 重视修治擅遣药75-76
  • 结语76-78
  • 参考文献78-86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86-87
  • 致谢87-88
  • 统计学审核证明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勇;浅析准确完整地进行中医病名诊断[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年03期

2 刘旺华,李花,周小青;关于中医病名规范化的思考——学习《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有感[J];光明中医;2002年01期

3 ;专家建议 将“非典”病的中医病名称为“肺毒疫”[J];科协论坛;2003年06期

4 谢明德,仝永利,陈启君,崔攀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病名之我见[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年01期

5 吕立刚;叶放;;从“头痛、高热”救误案谈辨中医病名的重要性[J];国医论坛;2013年05期

6 程丑夫;;论中医病名诊断的重要意义[J];吉林中医药;1986年04期

7 陶杏云;;对中医病名创新性的一点看法[J];湖南中医杂志;1987年02期

8 周德生;;中医病名规范化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1991年03期

9 周德生;;中医病名规范化与不规范病名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1年11期

10 周德生;;中医病名规范化异议[J];云南中医杂志;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峗;李雪松;夏小军;开金龙;姚金华;龙青;;贫血性疾病中医病名探析[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刘爱华;;艾滋病中医病名命名之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达;;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规范化探讨[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刘绍能;陶夏平;王融冰;徐瑞平;刘震;周斌;白宇宁;许德军;付菊萍;刘军民;孙凤霞;;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诊断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应海峰;朱生j;;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的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达;;常见血液病证中医病名规范及其病机本质探讨[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夏平;殷东风;邢玉庆;高宏;刘欣;潘淋;;恶性肿瘤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化的初步探讨[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樊程程;张兰;;从消渴慢性并发症病名谈中医病名标准化[A];5TH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王维武;唐旭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水生;赵贤俊;;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消渴病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山东省平邑县中医医院 庞宪清 庞朝轩;中医病名不可丢[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2 陈如泉;中医病名规范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谭克陶;中医病名有特色[N];大众卫生报;2001年

4 常宇;朱良春首创痛风中医病名浊瘀痹[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5 中华中医药学会 李俊德 温长路;千钧之弩一寸机[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常委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男科主任 陈生 整理 本报记者 崔芳;陈文伯:治病必求于本[N];健康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长汶;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名及“甘邪”致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谭志洪;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李茵;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探索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陈雷雷;颅脑损伤中医病名及急性期辨证规范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18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518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6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