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的现代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和外部审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对财产管理者进行激励可以缓解代理冲突,促使管理者的利益趋近于股东利益,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但由于契约的固有不完全性,高管薪酬契约不仅存在激励作用,同时在其制定和履约过程中还会增加代理冲突。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作为企业外部的一种担保和监督机制,其实质作用就是缓解代理冲突,使股东以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在企业内受到保护,进而最大程度提升企业价值。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进行研究,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机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及审计市场监管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先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分别对相关概念、文献综述、制度背景和理论进行规范分析。首先分别界定高管薪酬和外部审计需求的概念。高管薪酬是指高管在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的收入。目前,高管薪酬主要有三种形式:基本薪酬、短期风险收入及长期风险收入。本文研究用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替代高管基本薪酬和短期风险收入,用管理层持股替代长期风险收入,两者共同表示高管薪酬。外部审计需求是指企业购买外部审计服务或产品的意愿。本文研究的外部审计需求是指企业主动选择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愿审计需求,用聘请国际“四大”或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替代高质量审计需求。 其次,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在股权高度或相对集中的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双重代理冲突,所以本文回顾文献时分为两类:股东和管理者的代理问题与审计需求的关系,以及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与审计需求的关系。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文献关于这两类的研究都比较充分,而国内文献关于后者的研究较多,关于前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股东和管理者代理问题与审计需求关系的文献中,西方的经验研究较多,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会计契约薪酬对审计需求有正向影响,而管理层持股有负向影响。而我国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李明辉(2006)和肖作平(2006)研究了管理层持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但研究结论不一样,前者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审计师选择呈倒U型关系,而后者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审计质量并不相关。另一方面,国内外关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代理问题与审计需求关系的研究都较充分,一般围绕股权高度或相对集中的企业。国内文献一致认为控股股东为国家股,或者企业股权制衡度较差时,企业对审计质量的需求较低;高质量审计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并且会正向影响企业会计盈余信息的含量。绝大多数国内研究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审计需求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两者为非线性关系。 接着,本文分析总结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现状特征和外部审计需求状况。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高管薪酬总体呈增长趋势;高管薪酬水平与企业业绩相关性增强;高管薪酬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地区差异;国企与民营企业高管薪酬差距缩小;“零报酬”现象依然严重;高管薪酬披露情况不乐观。另外,本文从监督需求、信号需求和保险需求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需求状况。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进行,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对高质量外部审计的需求已逐渐增强;同时我国审计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内规模较大的一批会计师事务所迅速发展,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这说明我国审计市场已经有能力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并能满足这种越来越强的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然后,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阐明高管薪酬和外部审计的制度互补关系。由于委托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使现代企业的薪酬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并导致其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化,降低薪酬契约的效率。薪酬契约当事人属于同一个企业组织域,而审计契约当事人跨组织域和交易域,两个契约可以形成有效率的制度均衡,并且存在制度互补性。所以,通过采取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完善审计市场及其信誉机制等措施来弥补审计契约的不完全性,提高审计契约的效率,才能治理薪酬契约,并与其共同形成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根据理论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H1:控制其他变量后,外部审计需求与高管现金薪酬正相关。另外,基于对管理层持股的利益趋同假说和壕沟假说的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H2:控制其他变量后,外部审计需求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 再次,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检验,以2007-2009年我国深沪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用聘请国际“四大”或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替代高质量审计需求,用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高管现金薪酬变量,同时加入管理层持股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也作为解释变量,另外将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作为控制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模型分别对2007-2009年全样本和分年度子样本进行回归,检验高管薪酬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然后两次替换高管现金薪酬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增强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为了排除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影响,用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自然对数与企业资产规模自然对数的比值替代高管现金薪酬变量;为了排除连续变量的影响,依据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是否超过其所在样本的中位数,用哑变量定义高管现金薪酬变量。 经过实证分析得到本文研究结论:高管现金薪酬与聘请国际“四大”或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显著正相关,两次变换高管现金薪酬变量后,两者仍然呈显著正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对外部审计需求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越高,对外部审计需求越大,即假设H1成立。另一方面,管理层持股比例及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与高质量审计需求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说明管理层持股与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关系显著呈倒U型。模型对全样本回归时计算出的拐点为33.6%,即管理层持股比例低于33.6%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高质量审计需求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33.6%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高质量审计需求呈显著负相关。所以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在33.6%以下时,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对外部审计需求越大;而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33.6%时,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对外部审计需求越小,即假设H2不成立。 最后,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改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约束及监督机制,加强高管薪酬审计;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进一步健全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加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定的公正性以及披露力度,提高有关高管薪酬信息的透明度;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需要评估现行高管薪酬,增强薪酬水平和企业绩效的相关度,注重合理化薪酬结构,有效控制风险,并且加强市场对比;制定并完善有关薪酬审计的准则,为审计提供规范,加强建设审计市场信誉机制及监管力度,保证审计质量进一步提高。 本文的主要贡献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本文从一个新的审计需求视角来研究高管薪酬问题,对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以及审计需求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而我国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研究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以及审计需求的关系。本文对高管薪酬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制度互补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在理论方面,丰富了国内相关文献,加深了股东和管理层的代理冲突以及审计需求关系方面的研究,阐明高管薪酬对外部审计需求的重要影响。 2、本文对前人研究模型加以改进,同时考虑高管现金薪酬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实证检验高管薪酬对外部审计需求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即高管现金薪酬越高的上市公司,对外部审计需求越大;而管理层持股与外部审计需求呈倒U型关系。本文在实践方面,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机制、强化高管薪酬审计、健全股权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及审计市场监管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优化高管薪酬制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促进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72;F2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薪酬参照点效应与高管薪酬关系的实证研究[J];绿色财会;2010年12期
2 刘香;;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7年03期
3 张恩众;张文彬;;影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11期
4 赵金芳;王寅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研究——基于浙江省上市公司的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5 王哲;王浩;;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6 徐和清;;高管薪酬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9期
7 檀力;汪金龙;;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及展望[J];财会月刊;2010年15期
8 朱方明;林雨杰;;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异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9 陈跃州;;浅议上市公司的高管个税筹划[J];中国市场;2011年26期
10 樊蓉;;高管薪酬适度性的实证研究与监管启示——基于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雪洁;刘汉民;;垄断国企高管薪酬现状分析——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陈毅辉;袁庆林;;江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李春玲;刘亚伟;胡雪;;企业内部控制与高管薪酬体系有效性实证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沪深上市公司的分析[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叶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及时性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瑞武;余漱峰;;基于因特网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6 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曹汛;;浅谈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A];对外经贸财会论文选第十五辑[C];2003年
8 浙江省内审协会课题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研究[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9 ;上市公司内审工作的思考[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金山;陈盈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法律与财务会计对接评析[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艳红;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同比增12%[N];经理日报;2009年
2 本报驻巴黎记者 马与雄;法国公布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唐振伟;上海贝岭巨亏1.85亿 高管薪酬却暴涨六成[N];证券日报;2010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去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涨两成[N];证券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谢卫群;企业高管该拿多少年薪?[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陈晶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新趋势:拿多少看股价[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7 记者 张喜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天差地别[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见习记者 付建利;呼吁高管薪酬"透明化"[N];证券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张炜;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为何一再摸新高[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喜玉 老岩;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二十五万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廷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张樱姝;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邱茜;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葛春尧;中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潘丽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价值影响因素和演进路径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巩娜;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梦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8 何旭;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9 李绪富;我国上市公司重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吴琳芳;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欢欢;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法律规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其业绩之间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何婉丽;金融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段学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粘性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珂;川渝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6 林佶颖;财务重述、高管控制权与高管薪酬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文渊;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8 郑赛花;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吕寿祝;我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梁巨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法律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94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129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