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审计管理论文 >

乡村社会、公共秩序与政府审计:从控制到治理

发布时间:2018-07-20 10:11
【摘要】: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活动和公共秩序处于士绅阶层管理之下,受益于儒家传统和差序格局,乡村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随着国家政权逐渐深入乡村,传统乡村公共秩序不断瓦解。现代乡村自治组织作为公共管理机构,其职能与范围已完全不同于传统乡村自治组织,而国家政权对这种日益增长的权力却缺乏有效的制度性约束。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政治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以巴泽尔的"交易-履约模型"为分析框架,首先探讨了国家对乡村自治组织强化监督制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阐述如何发挥政府审计职能以有效制约乡村自治组织对权力、尤其是经济权力的滥用,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良治。
[Abstract]:The public activities and public order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are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gentry class, and benefit from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the different order pattern, so the public order of the rural society can be maintained. As the state power gradually penetrated into the countryside, the traditional rural public order continued to collapse. The functions and scope of modern rural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as public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raditional rural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but the state power lacks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n this growing power.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government audit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shoul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rural governance. Taking Barzel's "Trade-Compliance Model" 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of rural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by the state, and on this basis, It will further elaborate how to exert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udi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strict the abuse of power, especially economic power, by rural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so as to realize the good governance of rural society.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审计署2007-2008年规划项目“政府审计环境与未来发展:基于国家建构理论的研究”(07SJ01002)
【分类号】:F239.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依托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2 蓝浩溥;;农民合作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大平山镇江下、江岭村罗伞陂坝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3 张定贵;;从他组织到自组织——论安顺市Ⅰ村改革开放30年乡村治理的变迁[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朱兴涛;喻娟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动逻辑的调查与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韩俊魁;;农民的组织化与贫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黎桦;刘超;;农业水费的社会功能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郭道久;;团体利益博弈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8 杨晓龙;陆文荣;;社会管理60年:概念界定和中国经验[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9 李永彩;袁咏红;;原子化的农民自组织能力的缺失与再生[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闫金山;;乡村精英隐退何之故——有关社会学的场域、资本、惯习解释[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新艳;罗必良;;农地承包权的再分配:利益、法律、强力与情面——湖南H村调田规则的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张健;;农业税费免除前后村干部的行动逻辑——关中庙村的个案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韩兆辉;崔莎;;论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精英的作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日葵;;D类村庄权力及其运行——以T村修水库事件为个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唐正繁;;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探析[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6 宋帅;;中部城郊村庄精英的现状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新郑市河李村为个案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殿林;;理论自觉的哲学意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赵凌云;;公共物品的生产与社区整合机制[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陈文正;;生存剥夺、村民行动与村庄失范——浙东A村的个案分析[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密珍;曹月凤;;乡村征地场域中农民利益诉求与结果博弈——基于对T县S镇征地上访的案例分析[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汪玮;转型期中国乡镇民主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陈治东;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佐成;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虚拟社区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慧娜;司法的“地方化”与“中央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刘春红;集体林权改革的制度背离[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郑冬有;乡村精英的回归:乡治的新路径[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李朋;村民自治中的“二选联动制”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何春革;基于文化视角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7 卓正朴;乡村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刘方亭;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翁迪;我国《继承法》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之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袁泉;基层治理中的二重合法性[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毅;村治中的政治人──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庆新;刘志岭;;公共秩序意识与交通文明[J];道路交通管理;2007年07期

2 金彭年,王健芳;WTO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条款探析[J];浙江学刊;2003年03期

3 马丹;区际冲突法上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李广辉;杨琼;;WTO公共道德例外条款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09期

5 吴绍山;;网络实名制:自由与秩序的对垒[J];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6 黎志刚;;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秩序——以民国云南为中心的考察[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满洪杰;;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与公共政策——对一起药用包装材料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法律评析[J];中国包装工业;2007年04期

8 侯杰;段文艳;;信仰民俗的历史传承与乡村社会秩序探析——以河北省高碑店市大义店村冰雹会为中心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0年04期

9 方宁;青青;;陈久霖获罪剖析[J];中国对外贸易;2006年04期

10 宋杰;;公共秩序,知识产权保护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婧;;规则尊重与城市公共秩序文明的构建[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婧;;规则尊重与城市公共秩序文明的构建[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宋杰;;公共秩序,知识产权保护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分析、评论与对策[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窦炎国;;论公共秩序[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李金和;;梁启超的社会公德观[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涂沙金;李爱武;;排队推动日活动与社会秩序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曾国平;龚桢;;“三公”:新时期政府行政的重点[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宏彩;;公民身份、公民社会与公共秩序——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分析框架和政策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支柱;处理谣言案件需要明确的几个法律问题[N];南方周末;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富祖 郭自强;兰州汽车南站公共秩序亟待整治[N];甘肃日报;2006年

3 忻文轲;上海侦破多起“网乱”公共秩序案[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记者 王剑锋 实习生 侯盾;99%的家庭热爱深圳[N];深圳特区报;2009年

5 记者 柳路;贵阳“整脏治乱”维护公共秩序[N];光明日报;2006年

6 王龙;《反垄断法》将使公共秩序面临挑战[N];经理日报;2007年

7 高亚平 通讯员 季晓宇 实习生 马新焕 曹亚晶;攀爬公共设施扰乱公共秩序将受处罚[N];西安日报;2004年

8 阎晓明;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提升[N];人民日报;2007年

9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宋杰;公共秩序可构成减损条约义务的正当理由[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10 慕毅飞;踩踏事故,拷问安全教育[N];台州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宣增益;国家间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3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徐莉;WTO“公共道德例外”条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晓都;专利实质条件研究专利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刘诚;现代社会中的国家与公民[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彦志;侵权法律选择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杨林霞;豫南X地非登记教会与乡村社会秩序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李泠烨;城市规划法的产生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申黎;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介入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友;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公共秩序审查[D];苏州大学;2010年

2 聂建亮;农地调整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建新;论海事国际惯例的适用[D];武汉大学;2004年

4 白小强;乡村社会秩序生成和社会关系调节的重要资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赛南;公共秩序保留之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任勇飞;论寻衅滋事罪的特征及其与其他罪的界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袁坚;论公序良俗原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雷炎;国际私法上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周效宇;违反强制性规定契约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田烨晗;国际私法中公共秩序的尝试性界定[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3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2133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