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书院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
本文关键词:新型书院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型书院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生为本,实施通识教育,促进师生互动、社区自治和全环境育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应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同时发挥书院(社区)和专业学院的作用,统筹党团组织、辅导员、导师、导生、管理服务人员等管理资源,对学生实施课内外联动培养。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信息科学学院;
【关键词】: 高校书院制 学生社区管理模式
【基金】: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0SJD880011)
【分类号】:G645.5
【正文快照】: 复旦大学于2012年7月组建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统筹本科招生、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书院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教务管理等本科教育功能。复旦学院下设5个书院,全面推行本科生住宿书院制。书院既是管理机构,也是办学机构[1],由此翻开了我国高校“新型书院制”的新的一页。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乐毅;;简论复旦学院的书院学生管理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2 周奔波;乔琨;姜美英;;开创书院制与高校建设发展相融合的育人格局[J];中国冶金教育;2009年03期
3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4 陈晓斌;;高校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学生社区建设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通讯员 艾潇邋本报记者 杨永林;[N];光明日报;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军兵;李晓芸;;论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徐辉,季诚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3 吴文前;;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财商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7期
4 张梅;;大学英语课程“通识内涵”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于春荣;;关于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周晓辉;陈舒怀;;适应通识教育需要 实施本科生校际通选课的实践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王嵘;;刍议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J];沧桑;2007年01期
8 汤红军;;素质维度的高职“通识教育”视阈简论[J];成功(教育);2008年02期
9 刘畅;彭勤露;;当代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师大“励耘模式”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S2期
10 任爱珍;戚亚光;;现代大学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兼论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6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丰;新中国六十年艺术教育的实践进展与理论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柳华妮;基于体例演变影响因素分析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慧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林双;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1年
3 冉晓宇;新建高等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蔡庆杰;高校本科课程结构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师鑫;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欧阳霞;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的地位变化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磊;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龙妍;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及内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2006年04期
2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3 陈磊;高等学校学术权力的反思与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4 李定仁,赵昌木;论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5 唐勤;储祖旺;;美国“学生事务工作实践原则”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12期
6 张阳军;;高校学生社区社会生态及其特征分析[J];江苏高教;2006年05期
7 陈怡;关于教育的断想[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熊翔;张孝;;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隐性课程设计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孙云寿,沈广元;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4期
10 魏伟,徐红波;大学生公寓学生工作社区模式概念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通讯员 艾潇邋本报记者 杨永林;[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祖霞;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德智,于殿举,刘小勇;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吕静波;;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时空;2008年09期
3 陈曦;;复旦大学 通识教育造就栋梁之才[J];教育与职业;2008年34期
4 程斯源;杨登明;王慧;;探路通识教育 着眼全面素质,现代化大学应塑造出睿智的灵魂[J];教育;2010年32期
5 宋亮;;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观[J];教育;2010年32期
6 ;复旦学院简介[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1期
7 刘智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世昌,谷建春;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历史追溯与现实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9 朱红岩;;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6期
10 杨叔子;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田玲;;全球化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对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影响研究[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5 刘惠民;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丁玉贤;;试论通识教育对理工科大学发展的影响[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7 杨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格培养[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焕云;;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9 蒋凯;陈学飞;;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陶永元;;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探索[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朱振国;教育部刘曙雄: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褚国飞;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提供有益世界的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沈祖芸 杨晨光 唐景莉;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林安梧;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现状[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乐;通识教育成“必修课”[N];文汇报;2011年
7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李灿华 李杏;从“T”型到“米”型[N];湖北日报;2006年
8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杨玉良;今天我们该如何培养人才[N];解放日报;2010年
9 王定华;美国大学生所体验的通识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记者 李雪林;复旦64个专业招生3420人[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燕华;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2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定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曾双宝;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书院制: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1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29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