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部分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调查和疾病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沙市部分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调查和疾病管理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 1、了解长沙市部分社区慢性心衰人群现状特点,依据人群特点制定慢性心力衰竭的社区干预方法。 2、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社区管理能否使患者获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方法 1、选取长沙市三个社区为调查对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慢性心衰患者信息档案,同时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表调查社区慢性心衰人群的现状特点:心衰社区发病率、年龄特点、心衰病因、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健康教育、随诊情况、常规药物使用情况、遵医行为、对社区的信任程度。 2、依据长沙市三个社区慢性心力衰竭人群现状特点,选取一个社区为干预组,另一社区为对照组,干预组给予一年的社区管理,对入选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药物、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一系列干预措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统计指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3、统计学采用SPSS13.0(英文版)统计软件,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差异的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研究结果 1、社区慢性心衰患者现状特点: 1.1通过调查,长沙市三个社区共有居民42188人,其中慢性心衰患者共计405人,社区患病率为0.9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0.81%,女性患病率为1.3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4-54岁、55-64岁、65-74岁患病率分别为0.84%、1.54%、3.10%,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1.2本研究的长沙市三个社区慢性心衰患者有以下特点:以老年人群为主,60岁以上患者占96.05%,平均年龄(68.72±10.63)岁,心功能Ⅱ级患者占83.46%,心衰主要病因冠心病占52.10%、高血压占46.91%,46.42%合并糖尿病、39.75%合并脑卒中。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58.52%),戒烟(19.01%),适量运动(41.98%);自我管理:定期测血压(39.75%),定期测脉搏(14.81%),定期测血糖(16.30%),监测体重(15.80%):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22.13±14.64。主动就诊率(24.94%)、健康教育率(8.15%);患者对社区医院信任度(17.78%)。常规药物使用率:ACEI/ARB(27.90%)、β受体阻滞剂(33.09%)、醛固酮受体拮抗剂(4.94%)。 2、实施慢性心衰患者社区干预后结果比较 2.1干预组(52例)与对照组(54例)比较: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2.69%VS37.03%,88.46%VS29.63%),P值均0.0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使用率(13.46%VS9.26%),P0.05。 2.2心功能Ⅲ级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50.39±49.12VS208.12±58.85)P0.05。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8.40±20.29VS44.42±25.45),P0.05。 2.3再住院次数、急诊次数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人次VS20人次,6人次VS17人次),心功能Ⅲ级患者中,干预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1±3.22VS8.95±3.34,7014.23±2401.65VS9525.85+3417.86)P0.05。 2.4绿色通道就诊、双向转诊、家庭随访情况:观察期内,15人次通过绿色通道就诊,5人次通过双向转诊,24人次通过家庭随访诊治。 研究结论 1、长沙市三个社区慢性心衰患病率0.96%,其中男性患病率0.81%,女性患病率1.3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心衰患病率明显增加。 2、本研究的长沙市三个社区慢性心衰患者有以下特点:以老年人群为主,心功能分级以Ⅱ级患者为主,心衰主要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为主。心衰人群疾病管理现状较差;心衰常规药物使用率较低;但生活质量处于中上等水平;患者对本社区医院信任度较低。 3、慢性心力衰竭的社区疾病管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药物治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方式、定期随诊等一系列干预,提高了患者心衰常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类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因心衰恶化再入院次数及急诊次数、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调查 疾病管理 社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1.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一、长沙市部分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现状调查13-25
- 1.1 研究对象13
- 1.2 研究方法13-20
- 1.3 研究结果20-25
- 二、实施慢性心力衰竭的社区管理25-38
- 2.1 研究对象25-26
- 2.2 研究方法26-32
- 2.3 结果32-38
- 三、讨论38-41
- 四、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5
- 综述45-61
- 参考文献55-6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61-62
- 致谢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杨杨;;家庭随访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症状困扰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年10期
2 陈笑银;廖晓瑜;邱定荣;盛小刚;潘光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程监护管理模式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10期
3 李洪;张鑫;苟渊;蒋少华;;慢性心衰社区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14期
4 赵海松;杨震;冯玲;赵艳辉;高瑾;冯会英;孙建美;耿俊丽;冯国鹏;;慢性心衰疾病管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年02期
5 杨富国;黄霞;温肇霞;张梅;宇毅;;对慢性心力衰竭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19期
6 周晓慧;;慢性心衰,家庭护理很重要[J];中华养生保健;2013年11期
7 Bruggink-André De La Porte P.W.F.;Lok D.J.A.;Van Veldhuisen D.J.;朱冰坡;;医生和护士主导的心力衰竭门诊的额外价值:来自Deventer-Alkmaar心力衰竭研究的结果[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7年10期
8 周雷;;慢性心力衰竭的社区诊治及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16期
9 盛国安;汪一波;王莉;周叶庭;陈学清;童佳琼;李虹;郭士遵;;医院与社区联合进行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防治的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年01期
10 蔡琳;燕纯伯;;心力衰竭的社区防治现状及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953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95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