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法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测算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3 15:02
本文关键词:基于投入法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测算及应用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力差异较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不断恶化,教育发展差距明显,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为了缩小地区间的投入差异,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强了转移支付。根据《2012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的规定,中央财政应当建立公平、透明、适度激励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同时考虑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然而,对于义务教育标准财政支出,当前我国尚未明确清晰的生均支出标准。事实上,在追求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以投入充足为原则,适时制定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已成为重点。因此,测算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真正落实统一的投入标准对于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具有重大意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采用2010年全国1933个县(市)的相关数据,应用中位值投入标准法和办学条件标准法就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进行测算。其中,中位值投入标准法基于全国县(市)的教育支出数据进行测算;办学条件标准法则以基本办学标准为基础,确定办学所需的资源,依据资源价格测算办学成本。同时,将测算的结果应用到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测算中,并采用相对分布法测量了转移支付前后生均支出差异。研究发现:(1)中位值投入标准法测算的结果为小学生均4691元、初中生均5589元,办学条件标准法测算的结果则为小学生均4950元、初中生均5821元。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标准较为接近,使得本文的估计结果更加可靠;(2)基于测算的生均经费标准,本文采用了Odden-Picus充足性指数就我国教育财政充足性进行评价,计算得到中小学充足性指数约为85%,表明我国教育财政充足性相对良好,但上级政府仍需加强对低支出水平县的补助;(3)转移支付额度的测算结果表明各县义务教育实际经费缺口较大,特别是中部地区,经费缺口问题最为严重,说明上级政府应加强财政补助,保障经费投入充足;(4)通过上级政府的财政补助后,本文采用相对分布法就转移支付前后生均支出差异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转移支付后生均支出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支出水平上升,大规模的县聚集于中部,说明县域间的支出差异得到显著改善。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改革;(2)完善义务教育法制建设,明确生均经费标准;(3)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2.3;F812.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杜育红,金绍梅;追求效率,兼顾公平 美国基础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黄斌;;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3 王强;;国外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比较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1218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21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