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税论文 >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18-03-14 08:49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 切入点:产业结构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济增长率的下调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会抑制税收增长,最终引发财政收支高度不平衡?从学理上深入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税制改革方案和税收政策的依据。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非固定系数性对应关系,原因在于:一是GDP和税收的计算依据不完全一致;二是价格对GDP增长率和税收增长率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三是部分税收与当期GDP没有直接联系;四是税收产业结构与GDP结构非对称。而产业结构状况对税收的总量和结构均有决定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恰恰是推动税收增长的正能量,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就不会有近十年的税收高增长,未来税收也不会稳步增长。第一产业规模稳定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支撑力;第二产业持续发展是税收增长的稳定器;第三产业地位抬升是税收增长的加速器。协调三者关系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突破口稳步扩大税源,通过推进税制改革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Abstract]:Will the downward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train the tax growth and eventually lead to a high imbalance of 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n in-dept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ax revenue growth is the basis for formulat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ax reform schemes and tax policies. The reasons are: first, the calculation basis of GDP and tax is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second, the influence of price on the growth rate of GDP and the rate of tax growth is different; third, part of tax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current GDP; Fourthly, the structure of tax industry and the structure of GDP are asymmetric. And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total amount and structure of tax revenu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exactly the positive energy to promote tax revenue growth, and there is no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will be no high tax growth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no steady increase in tax revenue in the future.First-industry scale stability is the basic support of tax growth, and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the stabilizer of tax growth. The promo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accelerator of tax growth.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we should steadily expand the tax sourc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The third industry is promoted by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 and the proportion of direct tax is gradually raised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作者单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F124.1;F121.3;F812.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石其;90年代东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齐艳玲;面向知识经济的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J];现代情报;2000年04期

3 李静;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探析[J];现代企业;2000年01期

4 李纵;论扩大内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胡荣涛,杨光焰;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杨仁熙;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最关心什么[J];云南农业;2000年11期

7 曹日兴;信息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科技月报;2000年08期

8 于洪奎;海林农场产业结构调整见成效[J];中国农垦;2000年10期

9 李霄汉;立足区域优势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年03期

10 庞跃辉;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选择[J];中国投资;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月f;;关于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看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舒建玲;;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与企业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3 温国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对策[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4 王呈祥;董良利;白志良;田森林;王良群;李占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岑树田;;浅析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境与对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6 江沛沛;;信息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玉辉;;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信贷支持效应分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8 王晓君;;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和谐发展[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左学金;周冯琦;;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坚红;熊世飞;;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闫莹莹 刘志巍;中山产业结构调整有成效[N];中山日报;2005年

2 记者 覃世默;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座谈会在桂林召开[N];广西日报;2006年

3 袁飞;正确引导农牧民消费 切实抓好产业结构调整[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4 林明 记者  樊金钢;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N];黑龙江日报;2007年

5 沈谦 郭军;推进全省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N];陕西日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N];自贡日报;2006年

7 记者 易家凡邋通讯员 徐海鹰;南海要在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中率先走一步[N];海南农垦报;2008年

8 记者 王pだ,

本文编号:1610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610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9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