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非农就业与粮食生产——基于黑龙江、吉林、河南和山东四省的调研数据
本文选题:粮食生产 + 农业补贴 ; 参考:《农业经济问题》2017年09期
【摘要】:为了深入分析国家农业补贴和农民非农就业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本文利用黑龙江、吉林、河南和山东等四省的调研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分位数回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和外出务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随着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大由积极影响转变为消极影响,而本地务工则相反,农业补贴在不同规模条件下的影响较务工更大;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本地工资和自营工商收入以及土地流入对农户粮食生产在不同规模下的影响基本一致,家庭农业劳动力和土地流入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作用,本地工资性收入和自营收入则基本为负影响。建议国家粮食补贴应针对生产规模分层次、分标准实施,惠农政策多向小规模农户倾斜;积极出台鼓励本地务工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Abstract]: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n farmers' grain production,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Heilongjiang, Jilin,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s, and uses ordinary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on farmers' grai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migrant workers on food production change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as the scale of food production expands, while local workers are the opposite.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on different scale condition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migrant workers; the number of household agricultural labour, local wages and self-employe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income,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land inflows on farmers' food production at different scal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Family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nd land inflow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grain production, while local wage income and self-income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grain produ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ational grain subsid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production an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standards, and the policy of favouring agriculture should be more favorable to small-scale farmers, and the policy of encouraging local workers and rural land circulation should be actively introduced.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户种植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编号:71573261)
【分类号】:F326.11;F81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美群,白人朴;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02期
2 ;全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会议强调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朱昒基、李岚清在闭幕会上讲话[J];中国稻米;2000年04期
3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J];广西粮食经济;2000年05期
4 ;粮食生产结构面临重大调整[J];吉林农业;2000年06期
5 ;欧盟今年粮食生产将创纪录[J];粮食与油脂;2000年05期
6 刘笑然;“入世”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冲击与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7 王润拴,师荣贵;山西省粮食生产因灾减产的启示和发展对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8 赵贵和;入世对内蒙古粮食生产、流通、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北方经济;2001年01期
9 陈启锋;福建粮食生产新对策的再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10 ;四川省提出粮食生产 “稳七保八”的目标任务[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平社;李岩;;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效益[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李满华;;关于湘潭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若干思考[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吕立刚;石培基;潘竟虎;曾翠萍;;甘肃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周百方;;娄底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意义与对策[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料整合研究》课题组;张振国;丁国光;史卫;赵云旗;;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金整合研究[A];财政直补粮食生产资金整合研究报告[C];2011年
6 龙岩市物价局课题组;;关于龙岩市近年粮食生产及价格的调查与思考[A];价格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王明灯;;抓好粮食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4年
8 李秉柏;王志明;黄晓军;;江苏省粮食生产全面分析与评价[A];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发展粮食生产节本增效专题研究报告[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10 孔令聪;;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回顾、展望和对策[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务必高度重视粮食生产[N];农民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N];盘锦日报;2008年
3 王克鹏邋孙进明 刘元忠;我市全力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N];淄博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杨石明;大力加强粮食生产 切实抓好并村并组[N];益阳日报;2008年
5 记者 陈学桦邋实习生 刘真;全力做好今年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N];河南日报;2008年
6 记者 解世忠 张宏展;一季度发放粮食生产贷款4.8亿元[N];运城日报;2008年
7 李耀宾;河北银监局部署加强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武孝军 实习生 陈壮宇;市人大调研粮食生产[N];衡阳日报;2009年
9 记者 许翔宇;农业部再派27个粮食生产督导组[N];农民日报;2004年
10 通讯员 陈昌军 记者 陆峰;我市粮食生产再创新高[N];南通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澧丽;中国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魏丹;我国粮食生产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孙顺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杨春杰;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李林;河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灾害补偿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闵锐;湖北省粮食生产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宇轩;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8 李e,
本文编号:1893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89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