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统计学论文 >

不作为惰性效应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00:13

  本文关键词:不作为惰性效应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决策环境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决策者错失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机会之后,在面对类似的当前机会时,他们往往倾向于不作为,即使当前机会仍然具有吸引力,研究者把这种现象叫做不作为惰性。本文通过三个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系列研究,对不作为惰性效应发生的条件和领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研究一重复了Kumar的实验一中关于引入相关他人的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研究了在社会比较中的不作为惰性效应。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将决策环境变成群体环境,探讨在不同的大小的群体环境中不作为惰性效应的发展和变化。研究三是在经典的非经济领域—择偶领域中探讨不作为惰性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相关他人过去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影响决策者的不作为惰性水平。当前后机会的吸引力差距大时,如果相关他人也没有得到第一次机会的话,那目标决策者的不作为惰性就会减少,而当相关他人得到了第一个机会时,决策者的不作为惰性就更为强烈;在前后机会的差距小的时候,当相关他人得到了第一次机会时,决策者购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了,但是当未提及相关他人是否接受第一次机会时,购买可能性基本不受到影响。 2.后悔和估价对于不作为惰性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对于大差异组,预期作为后悔感、预期不作为后悔感和估价都能解释作为可能性;对于小差异组,只有预期不作为后悔感可以解释作为可能性。 3.群体讨论能够影响不作为惰性效应,通过群体讨论,不作为惰性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4.6人大群体与3人小群体相比,不论是前后价格差异大或者是差异小,对作为可能性的改变都更大。 5.在经典的非经济领域—择偶领域中,,不作为惰性只发生在女性择偶中,男性择偶中未发生不作为惰性效应。
【关键词】:不作为惰性 体验后悔感 预期后悔感 估价 参照他人 群体大小 择偶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文献综述8-17
  • 引言8
  • 1.1 不作为惰性的定义8-9
  • 1.2 不作为惰性的影响因素9-11
  • 1.2.1 吸引力差异9
  • 1.2.2 紧密挂钩9
  • 1.2.3 时空距离9-10
  • 1.2.4 机会来源10
  • 1.2.5 可规避性与规避成本10
  • 1.2.6 选项数目10
  • 1.2.7 社会比较10
  • 1.2.8 收益与损失10
  • 1.2.9 个性差异10-11
  • 1.2.10 决策的重要程度11
  • 1.3 不作为惰性产生的原因11-17
  • 1.3.1 后悔与不作为惰性的关系11-14
  • 1.3.2 价值低估与不作为惰性的关系14-15
  • 1.3.3 后悔理论和价值低估的整合15-16
  • 1.3.4 其他情绪的作用16-17
  • 1.4 不作为惰性的应用17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设计17-19
  • 2.1 问题提出17-18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18-19
  • 2.2.1 研究目的18
  • 2.2.2 研究意义18-19
  • 2.3 研究设计19
  • 2.3.1 研究思路19
  • 2.3.2 研究假设19
  • 2.3.3 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19
  • 3.实验一:相关他人的决定对不作为惰性的影响19-27
  • 3.1 实验目的20
  • 3.2 研究假设20
  • 3.3 实验方法20-21
  • 3.3.1 被试选取20
  • 3.3.2 实验设计20
  • 3.3.3 实验材料20-21
  • 3.3.4 实验程序21
  • 3.3.5 数据处理21
  • 3.4 结果与分析21-25
  • 3.4.1 价格差异对作为可能性、不同类型的后悔感以及估价的影响21-22
  • 3.4.2 作为可能性与各种后悔感以及估价的相关关系22-23
  • 3.4.3 大小差异组各种后悔感和估价对于作为可能性的回归23-25
  • 3.4.4 相关他人和价格差异对作为可能性的影响25
  • 3.5 讨论25-27
  • 4.实验二:群体环境下的不作为惰性27-30
  • 4.1 实验目的27
  • 4.2 研究假设27
  • 4.3 实验过程27-28
  • 4.3.1 被试选取27
  • 4.3.2 实验设计27
  • 4.3.3 实验材料27
  • 4.3.4 实验程序27-28
  • 4.3.5 数据处理28
  • 4.4 结果与分析28-29
  • 4.4.1 群体讨论对作为可能性以及各种后悔感的影响28-29
  • 4.4.2 群体大小和价格差异对于作为可能性的影响29
  • 4.5 讨论29-30
  • 5.实验三:择偶情境中的不作为惰性30-33
  • 5.1 研究目的30-31
  • 5.2 研究假设31
  • 5.3 实验方法31-32
  • 5.3.1 被试选择31
  • 5.3.2 实验设计31
  • 5.3.3 实验材料31
  • 5.3.4 实验程序31-32
  • 5.3.5 实验处理32
  • 5.4 结果与分析32-33
  • 5.4.1 择偶情境中是否存在不作为惰性32
  • 5.4.2 择偶情境中男女作为可能性的差异32
  • 5.4.3 作为可能性与年龄的关系32-33
  • 5.5 讨论33
  • 6 总讨论33-37
  • 6.1 不作为惰性的影响因素33-35
  • 6.1.1 相关他人的影响33-34
  • 6.1.2 群体讨论的影响34-35
  • 6.1.3 择偶中的不作为惰性35
  • 6.2 不作为惰性产生的原因35-37
  • 7 总结论37
  • 8.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37-39
  • 8.1 研究不足37-38
  • 8.2 研究展望38-39
  • 参考文献39-42
  • 附录(部分实验材料)42-47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培;;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简析——基于进化心理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6期

2 庄锦英;情绪与决策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3 罗跃嘉;古若雷;陈华;黄淼;;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4 李晓明;李晓琳;;不作为惯性产生的原因、条件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琳;后悔和估价在不作为惰性产生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不作为惰性效应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331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