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共享模型与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 隐性知识 共享模型 机制 出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隐性知识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对隐性知识的四种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隐性知识共享模型,并提出了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机制、沟通机制和团队运作机制。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is the key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to form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types of tacit knowledge, probes into the model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of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nd team oper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C936
【正文快照】: 隐性知识是指不容易表达出来的、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规范化的知识。隐性知识由于具有难于理解,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难以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达,交流与转化速度相对较慢,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等特征,因此难以被别人复制或窃取,是企业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强;陈国明;;关于复杂人机系统个人安全能力的探讨[J];安全;2011年02期
2 秦铁辉;汪琼;;试论专家型隐性知识地图的构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02期
3 尚春燕;;教师隐性知识及其共享的策略分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邵昶;丁栋虹;;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的“薛定谔猫悖论”及其理论阐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5 闻雯;王成军;胡成宝;;隐性知识分享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陈莉平;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组合[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5期
7 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8 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9 朱海英;;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浅析[J];经济与管理;2009年12期
10 张庆普;韩晓玲;;基于行为经济学分析的企业内员工知识共享决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邢艳楠;姜艳萍;;一种基于语言信息的个体隐性知识存量综合评价方法[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林向义;企业集成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鲁开垠;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于克信;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管理重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娄晶;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王跃武;竞争力财务经济学[D];湖南大学;2006年
7 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越;组织内知识增长效率研究及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9 李成江;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李作学;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华;知识工作特征分析及知识工作者激励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2 马椿荣;企业知识联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3 郝磊;论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D];山西大学;2004年
4 陈晔武;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与工作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浙江省1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5 吴勇慧;组织内个体层面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苏鹏;X翻译事务所知识管理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裴泱;基于竞争力的企业知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8 王明安;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彭文帅;企业继任计划和继任要素对继任效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孙辉;技术联盟中知识共享要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培桀;;如何激励你的团队?[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2 韩槟;;浅谈拓展训练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3 刘淑敏;;如何让团队更和谐[J];通信企业管理;2011年09期
4 刘辉光;;尚赫:未来更美好[J];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1年07期
5 ;来自福特社交媒体团队的启示[J];IT经理世界;2011年13期
6 邵永同;王常柏;;中美大豆期货市场国际定价功能比较研究[J];华北金融;2011年05期
7 弘元;;管理新途径——情商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0年05期
8 高维和;;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研究述评[J];科技与经济;2011年03期
9 倪源;;民营企业路在何方——由宛北水泥公司看民营企业成功之道[J];企业导报;2011年08期
10 李原;;你当独行侠,我做粘合剂[J];职场;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兆远;杜亚江;康会峰;;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郭周克;李志明;李庆寿;许凯;张和平;郭锐;;着力打造“九力”团队 乘势提升管理境界[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姜同川;何建源;;“鲁迅公园现象”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宋文林;;争取郭仁泰率部反正的经过及其意义[A];雄师奇观——纪念新四军第五师建军50周年论文专辑[C];1991年
5 何荣福;;省市级会议会务管理信息系统[A];第十八届中国(天津)’2004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吴宁;方美琪;锁曙光;;中国医院信息共享模型[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超;余梅生;崔哲;;基于ECDSA防欺诈的门限秘密共享体制[A];2005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淑清;卢洁;应启戛;;基于链路共享的分组调度算法研究及仿真[A];第七届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孟丽;杨伟铭;;Web Service在空间数据共享中的应用研究[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宋健;王振海;彭铁;;团队安全在安全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金属学会2004’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NCR(中国)有限公司数据仓库事业部 张新宇;开放标准提升数据挖掘效率[N];通信产业报;2006年
2 高社斌;团队是这样炼成的[N];中国航空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刘金晓;品牌 团队 技术[N];中国交通报;2005年
4 杨洋;团队创新是关键[N];中国汽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林翊;“团队计酬”遭禁 企业如何调整尚未明确[N];福建工商时报;2005年
6 小燕 晓舟;沟通:塑造团队阳光心态[N];工人日报;2005年
7 锦秀文;“团队求职”辟新路[N];经理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张学军;鞍钢的创新型团队[N];辽宁日报;2005年
9 ;走进英雄团队[N];人民日报;2005年
10 一见;温州“团队”是一种精神[N];温州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静平;基于XML的产品数据模式、存储及共享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毛薇;物流园区优化布局和物流运行关键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纪平;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4 李畅;面向模具的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长缨;多agent协作团队的学习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6 夏晶;高校知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郑文锋;面向服务的空间数据共享[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孙宇翔;基于动态管理能力观的市场导向、创新决策与创新绩效之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秦吉波;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测度与控制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10 马艳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振芳;空间信息共享模型研究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2 戴骏;以团队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应用——PA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史焕杰;《案例》:MZ高速公路[D];暨南大学;2002年
4 黄斌;团队利润分享和奖金激励机制有效性之博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芳;从隐喻视角看在华中资与美资企业员工团队概念差异[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杜志源;基于OGSA的教育资源共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杨振华;高等学校知识管理:聚焦于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D];苏州大学;2007年
8 白庆娟;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阻力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俞明理;团队创业精神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滕兴乐;企业团队激励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74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147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