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高产栽培配方的数学模型及优化研究
本文选题:数学模型 + 栽培配方 ; 参考:《数理统计与管理》1997年04期
【摘要】:崔文善,闫培生,张金政.木耳高产栽培配方的数学模型及优化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1997,16(4),8~11.本文采用回归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泡桐木屑栽培木耳的配方组合与产量之间关系,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以泡桐木屑为主料,各组分的适宜用量,以及它们之间合理组合,可显著提高木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配方的优化方案为:泡桐木屑77.6~80.2%,,麦夫12.5~14.8%,石灰2.4~2.7%,MgSO41.3%,KH2PO42.6%,糖1.0%。
[Abstract]:Choe Mun Son, Yan Peisheng, Zhang Jin-zheng. Mathematical model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formula of Auricularia auricul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ula combination and yield of paulownia sawdust cultivation was studied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sing paulownia sawdust as the main material, the appropriate dosage of each component and the reasonabl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m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yield of Auricularia auricula,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have better stability. The optimized formula was as follows: Paulownia sawdust 77.6m 80.2, Mai Fu 12.5m 14.8m, lime 2.4m 2.7m MgSO41.30.10%, sugar 1.00.The optimum formula was as follows: Paulownia wood sawdust 77.6m, Mai Fu 12.5m 14.8cm, lime 2.4U 2.7and MgSO41.32.6.
【作者单位】: 莱阳农学院基础部、食品系
【分类号】:C93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秀芳;不同碳氮源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2 姚发兴;董昌金;;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预防[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3 于宙,钟洁,吴克;猴头多糖的提取和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1期
4 胡承霖,姚孝友,王敏;小麦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5 周廷斌,刘海英,孟祥元,罗玉铃;食用菌培养料不同处理方法效果的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马爱民,贺冬梅,潘迎捷;应用原生质体技术培育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J];长江蔬菜;1998年09期
7 邬龄盛;药用真菌在茶饮料上的应用前景[J];蚕桑茶叶通讯;1999年02期
8 刘春如,易诚;香菇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J];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01期
9 李莉云,刘国振,贾建航,刘振岳;香茹单核菌丝多态性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10 李明,孙丽敏,王立志;糠醛渣不同配方栽培灵芝试验[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魏生龙;王治江;于海萍;陈叶;;荷叶离褶伞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菌物产业与科技研讨会暨展览会论文集[C];2005年
2 谢宝贵;应正河;黄年来;邓优锦;陈彬;;银耳伴生菌分类地位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罗星野;;云南白参菌的驯化及规模化栽培研究初报[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少风;陈琦辉;袁兰;;大杯蕈生物学特性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顾新伟;贾亚妮;;香菇中甲醛由来与应对措施[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五卷(农业分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明杰;草菇低温应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周国英;松乳菇菌丝纯培养及其分离物的DNA指纹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3 姚芳杰;金顶侧耳基因连锁图谱与双—单交配机制解析及高温型菌株选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4 郭顺星;蜜环菌和猪苓的发育学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机理[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5 邢晓科;猪苓与伴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何培新;黄褐裸盖伞生物学及与其伴生菌点枝顶孢生态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丹;草菇低温诱导基因的分离与鉴定[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颖;调控根系—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控制寄主主导性病害的初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黄晨阳;同工酶和RAPD标记在金针菇菌株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4 李南羿;草菇基因组基因文库的构建[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5 杨丽娜;cDNA-AFLP改良法分离草菇低温诱导表达基因和草菇ras启动子的克隆[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3年
6 李艳辉;桑黄生物学特性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7 杨英杰;双菌功能口含片的研制及工艺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马琴;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高产技术及营养利用规律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9 王伟霞;茯苓菌丝体培养条件及其富集钙和碘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0 孙勇;中国香菇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05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10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