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韩非子的“二柄论”与现代管理

发布时间:2018-12-24 09:33
【摘要】:韩非作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其赏罚二柄论实质上是形成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的激励理论。赏罚与激励中的人性假设: 激励的产生源于对人性的分析。韩非直言: 人性好利恶害, 由此他得出结论: “故赏罚可用”, 并进而提出了“赏誉同轨, 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赏罚与激励中的期望强化: 激励的实现源于期望的强化。韩非提出了 “赏罚敬信”的原则, 并进而提出了 “厚赏、重罚”的激励手段。赏罚与激励中的目标设置: 激励的效果体现于目标的设置。韩非指出 “明主立可为之赏, 设可避之罚”, 并进而提出了 “循名责实”的目标考核法, 做为实行赏罚的依据。赏罚与激励中的公平理论:激励的持久来自于赏罚的公正。韩非强调: “明君无偷赏, 无赦罚”, 并由此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执“柄”原则。韩非的上述思路与当代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异曲同功, 不谋而合。然而, 它比西方的行为科学整整早了23 个世纪!
[Abstract]:Han Fei, as the epitom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egalist thought, his theory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is essentially an incentive theory formed in China in the third century BC. The hypothesis of humanity in reward, punishment and encouragement: motivation comes from the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Han Fei said frankly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good and evil, so he concluded that "reward and punishment can be used",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incentive way of "reward and honor with the same track, not the death." Reward and punishment and expected reinforcement in motiv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incentive comes from the reinforcement of expectation. Han Fei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reward, punishment, respect and trust",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incentive means of "reward and severe punishment". Goal setting in rewards and incentives: the effect of motiv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setting of goals. Han Fei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position can be rewarded and the punishment can be avoided",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objective assessment method of "following the name and being true" as the basis for the practice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he theory of fairness in rewards and incentives: the persistence of incentives comes from the fairness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Han Fei emphasized: "Ming Jun did not steal reward, no pardon punishment", and thus put forward the "law is not expensive" handle "principle. Han Fei's though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tivation theory in contemporary behavioral science, which coincides with each other. However, it is 23 centuries earlier than Western behavioral science!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南宁市 530004
【分类号】:C9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波;谈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管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邓蝉,李怀政;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度安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S3期

3 张维,刘新芝;从国有股减持看国企企业家队伍建设[J];经济师;2002年02期

4 冯天学,张涛;我国股票期权应避免陷入误区[J];经济师;2002年09期

5 周昌仕;对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问题的产权思考[J];经济师;2002年12期

6 葛新;浅析联想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徐全忠;组织文化激励功能的机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8 张润君,张伟;技术创新中的非正式制度激励[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7期

9 宋志新;;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年07期

10 杜纲,郭均鹏,傅永红,于力;企业人才激励影响因素及其强度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瑞;;试论新形势下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2 赵世平;;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心理学分析[A];2005现代服装纺织高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国强;;信任的经济理性分析[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传风;;教师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诊断[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王曙光;王艳;;基于内部市场化的企业考核激励制度研究——以海尔SBU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梁开广;杨鑫;;中国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守侠;;浅谈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施晓棠;;学报编辑行为激励[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9 杜莹;陆启韶;王士敏;;研究神经放电序列模式变化的一种新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吕世金;白振国;庞业珍;朱正道;;湍流脉动压力激励无限大加肋平板振动声辐射研究[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沈兴国 通讯员 冯文华;疏堵结合抓治污 赏罚并举护环境[N];绍兴日报;2011年

2 福建三明学院 廖海花;韩非之道德观[N];光明日报;2010年

3 苟谦 鞠浩;赏罚贵在有信[N];解放军报;2002年

4 谢金箫;嫉贤妒能杀韩非[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5 喻中;丛林时代的曲折身世[N];法制日报;2009年

6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喻中;东方与西方,韩非与林肯[N];检察日报;2009年

7 西南大学 时显群;论韩非的用人思想[N];光明日报;2010年

8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立仁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 祖国华;韩非的治国三境界[N];光明日报;2008年

9 郭岚;矜伪不长 盖虚不久[N];解放军报;2011年

10 赵欣;韩非:抱法处势[N];中华新闻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中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吴继兰;企业员工知识贡献评价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赵振元;员工持股计划在国有高科技企业改制中的激励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冰洁;企业控制权安排及控制权效率改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冯淑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的业绩评价与激励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边文霞;保险欺诈问题博弈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吴敏;企业领导行为作用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谭云清;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林燕凌;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刘爱东;在华跨国公司绩效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霞;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王彦博;河南省高校教师激励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闫越琦;美国企业年金计划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孙丽辉;吉柴公司薪酬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张俊刚;NY银行员工绩效考评与激励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胡克;中爱眼科医疗专业人才的激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林烨英;高校人事代理人员的心理契约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8 邵冰;上海诚美化妆品有限公司薪酬方案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孙辉;基于非对称溢出效应的企业合作研发激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丁嘉雷;中西方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比较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90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390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2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