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科学管理视角: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complex science and management is becoming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which infuses a new idea and mode of thinking into the field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building can ha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spired by this idea,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pplied some of its views to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building has been actively explored.
【作者单位】: 涪陵师范学院
【分类号】:C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海燕,张钢;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0年11期
2 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年03期
3 刘钢;复杂性科学与组织管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洪;曾敬;李景国;;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2 赵锦域;王青;;对加快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3 杨旺舟;武友德;宋成舜;;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4 彭红碧;;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5 徐尚荣;陈晓玲;王琦;王景胜;;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6 张军民;张欣然;李茹茹;李彩霞;;新疆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转移互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7 田鸿雁;宋学文;;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区位优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8 徐德信;陶有凤;;安徽与江苏人力资本状况的简要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袁新娟;;区域经济活动的风险生成与营销[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安慧玉;;黑龙江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静;;促进沈本两市装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梅雪;;论沈本一体化中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张钰海;薛永应;唐光星;;毕节试验区的区域发展经济学研究——区域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初探[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4 杨永忠;;极化状态下边缘地区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王明浩;翟毅;;加快京津冀经济区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谢剑峰;刘力敏;杜金梅;;京津冀区域减排与经济发展协同机制探讨[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王崇举;;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课题组;;长江上游“渝川黔鄂”大经济区的发展思路研究——兼论在此背景下重庆市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钒;;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4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黄禹铭;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黄向春;我国煤炭产业环境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晓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郑赛莹;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彦;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施晓坤;煤炭企业人才结构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刘彬;诸城市发展绿色农业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立辉;沈北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韩国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宁银丽;甘南藏族自治州优势产业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皮·杜阿尔,郑秉文;国家创新体制理论评介[J];经济学动态;1994年12期
2 冯之浚;关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01期
3 柳卸林,赵捷;对中国创新系统互动的评估[J];科研管理;1999年06期
4 柳卸林;国家创新体系的引入及对中国的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1998年02期
5 孙议政,吴贵生;国家创新系统的界定与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03期
6 贾蔚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妍,张梅青;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论区域创新系统[J];北方经贸;2004年04期
2 曹孜;;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9期
3 曹孜;;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8年03期
4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5 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3年01期
6 田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演进与述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6期
7 邹再进;郑治伟;;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09期
8 刘锦英;;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9 米新丽;李志博;米颖杰;;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北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09期
10 柳卸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的研究[J];中外科技信息;200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应急能力建设:国民经济动员的战略性任务[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2 李江涛;肖青;孙陆青;王高翔;;军校学报编辑部能力建设思考[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韩庆祥;;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潘庆芳;;高速公路基层单位能力建设的现状与对策[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5 盛世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重视能力建设[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宋天和;雷文慧;;论政府执政能力与政府女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建华;黄东洲;张智杰;;莆田市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调查报告[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盛伟忠;陈劲;;互动创新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理论分析框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9 蔡葵;;中国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力建设探讨——以云南为例[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田华;;把握教育培训核心思想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苟慧智 王飞;坚定信心 协调推进[N];中国电力报;2006年
2 陈云、记者 范炬炜;大力加强军交运输保障能力建设[N];解放军报;2006年
3 段雅丹;东胜区法院不断强化司法能力建设[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4 张群;法学所“司法能力建设”国情调研组赴山东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张辉;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N];北方法制报;2008年
6 记者 苏涛;中国海监成为我国海上执法主导力量[N];中国海洋报;2008年
7 郑昌华;加强基层政法干部能力建设[N];黄山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马银彬;领导干部时代前沿知识讲座第三十讲举行[N];楚雄日报(汉);2009年
9 刘艳华;加强能力建设 确保口岸安全[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10 韩长赋;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六个善于”推动科学发展[N];吉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韦立君;美国公立高中能力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机制及溢出效应测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郭立新;能力建设与社会体系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李松辉;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雷鸣;能力建设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9 许继琴;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何燕子;基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万斌;衰落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2 张艳;区域创新系统内部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崔浩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于洪深;我国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5 陈祖正;温州市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张希明;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黄浩;论海关公务员能力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叶靓;江西省疾控能力建设培训班的现状、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9 马鹏龙;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林超;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55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45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