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记忆与“他者”:苏南回民村族群认同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空间、记忆与“他者”:苏南回民村族群认同的建构
【摘要】:文章通过对苏南回民村建筑的变迁与回汉族群边界演变的动态分析,明确了在民族融合的语境下,数百年前的族群特征渐次消失后被重新恢复重构为象征资本,用以招徕游客发展当地经济的情况。这种"自我的他者化"的实践拉近了该村落与国家权力的结构距离,从而博得了一系列的关注与支持。鉴于此,本文一方面从资源竞争理论的视角来揭示国家配给发展性资源的倾向与格局,另一方面就地方刻意强调自己的历史传统、族群性特征、地域文化等社会因素而进行的振兴运动加以反思。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回族 象征资本 族群认同 乡村建设 苏南
【基金】: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态治理背景下太湖渔民身份转型研究”(编号:15YJC840034)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与社区治理秩序协同构建研究”(编号:14YJA8400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JUSRP11479)的资助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经过数年的修葺与改造,苏南回民村的民居已然呈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因而格外地引人注目。不论是在村庄内部还是在四周,彰显回民风格的崭新建筑物遍布视野。对村中居民而言,浸润于这样的环境中的感觉与此前生活在汉民族居住氛围里的感觉有些许差异。尽管这种差异感还没有那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敏;教门岗人的族群认同[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继利;;族群认同及其研究现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3 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01期
4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5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6 王锋;;论语言在族群认同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耿西静;;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8 罗吉华;;族群认同是如何建构的——读张慧真的《教育与族群认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9 周如南;;白马人族属研究述评兼及族群认同理论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黄少华;;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一个分析架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2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以2000年10月龙年大祭为个案[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蓝达居;;畲族认同初论[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9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10 海路;徐杰舜;罗彩娟;;族群理论研究文献回顾[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铱涵;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N];中国民族报;2014年
2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2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3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未;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D];贵州大学;2009年
2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永强;论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认同与交往[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晓玲;论族群认同和族际交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卡马力提·库尔曼汗;新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同性恋族群认同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应超;当代城市少数族群的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霞;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中山大学;2010年
8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9 周颖虹;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范宇;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0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050527.html